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33篇
公路运输   70篇
综合类   59篇
水路运输   94篇
铁路运输   33篇
综合运输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文章对岜肯隧道浅埋偏压段洞口施工中出现的塌方及初衬开裂情况进行客观分析,结合施工实际提出了地表加固及平衡土体偏压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地表变形及隧道沉降开裂,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2.
李艳  周勤  米家杉  侯极 《水运工程》2018,(2):136-141
为保证船闸口门区有利于通航的良好水流条件,采用整体定床物理模型对瓦村枢纽船闸下引航道及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受电站下泄尾水扩散及尾水渠出口右岸边坡挑流的影响,下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流态较差,纵横向流速明显超标,不满足船舶安全航行要求。探讨了延长导航墙长度、扩挖尾水出口右岸边坡、增设隔流墩等措施对水流条件的影响,经模型方案比选及优化,确定了下引航道布置推荐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口门区横流较大的问题,使下引航道及口门区的水流条件满足船舶安全通航要求。  相似文献   
53.
何贞俊  王斌  邢方亮  刘超 《水运工程》2017,(12):159-164
针对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横向流速超标问题,分析多种导流建筑物削弱口门区回流的机理,提出运用排桩调整水流流态的技术,并将排桩的概念进行延拓,涵盖以往多种导流建筑形式。结合物理模型试验,将排桩技术运用于大藤峡枢纽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改善中。成果表明:采用LD为1.0的排桩整流能降低口门区回流流速。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西安地铁2号线地面景观的调查研究,从地铁地面景观与西安城市特色和文化的搭配协调、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与周围已有建筑、未来建筑及道路规划的协调等方面,对地铁地面景观设计进行阐述,为西安地铁其他线路的地面景观设计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55.
船闸三角闸门多采用空间网架结构,对于34 m口门船闸而言,采用三角闸门形式尚属首次。为提高闸门结构设计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结合合裕线裕溪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三角闸门的设计实例,从门体结构、支承运转装置、防撞系统、止水系统4个方面对大口门船闸三角闸门设计中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难点进行分析,选取两组设计水位组合对闸门空间结构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并对顶、底枢结构进行针对性设计,同时在运转件表面强化工艺、防撞系统结构形式、不同部位的止水设计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结果表明:闸门各结构部件受力在允许范围之内,运转装置安全可靠,止水结构适应性良好,均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56.
北京地铁进出站设施通行瓶颈问题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高峰时期地铁车站人流密集、流量大而影响乘客顺畅有序进出车站的问题,在对地铁车站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乘客进出站通行能力的瓶颈因素;结合调研数据和录像资料,定量研究这些瓶颈设施的实际通过能力,并确定影响乘客通行的瓶颈因素为:安检处、上行楼梯口和自动扶梯;提出安检处的通过能力为2 600人/h,将<地铁设计规范>中自动扶梯通过能力修正为6 100 人/h;进一步提出北京站进出站设施的利用系数,为客流组织和新站设计提供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57.
为缓解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资金压力,车站综合开发的模式受到重视,复杂车站环境下的出入口合理规划成为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根据Logit模型,以个人为单位分析影响出行者选择不同类型(连通商场与否)出入口的因素.以上海徐家汇地铁车站为案例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行者的出行链和出入口问的相对位置是显著影响因素.基于综合开发与溢价回...  相似文献   
58.
以太真隧道工程为例,采用现场调查、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技术,针对隧道进洞施工过程中的边仰坡滑塌机理、处治措施以及二次进洞技术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软弱地层条件下,强降雨是诱发依托工程边仰坡滑塌的主要原因。雨水下渗弱化岩土体强度,在隧道进洞施工扰动下,形成贯通性塑性带,进而导致山体大范围坍塌。综合考虑滑塌体本身的稳定性以及隧道再次进洞施工的扰动影响,系统性地提出边仰坡处治以及隧道二次进洞方案,包括:适度清除坍塌体、局部刷方减重+抗滑桩、锚索(杆)加固以及反压回填的边仰坡防护措施;基坑明洞法穿越坍塌体、浅埋暗挖法(加强支护结构和采用双侧壁导坑开挖法)穿越塌方影响段的隧道二次进洞施工技术。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均表明,经综合处治后的边仰坡在隧道二次进洞过程中处于稳定状态,上述方案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59.
包西铁路裴家塬隧道高边坡且下临河道,在施工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双排小导管代替φ108管棚安全进洞。  相似文献   
60.
笔者论述了嘉陵江新政电航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探讨了船闸引航道导航墙的结构、布置对口门区水流条件的影响,提出了改善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