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3篇
  免费   184篇
公路运输   903篇
综合类   677篇
水路运输   1157篇
铁路运输   711篇
综合运输   5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322篇
  2011年   277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为了研究某实桥变截面圆灯柱发生的风致二阶振动现象,采用多段薄壁空心铝管焊接并覆盖泡沫管和柔性PVC薄膜的方法,设计制作了满足相似比要求的变截面灯柱气弹模型,解决了低质量比、低阻尼比变截面细长结构风洞试验不便模拟的问题。通过风洞试验,采用非接触式视频测量位移系统和眼镜蛇探针测试了不同风速下灯柱位移响应和尾流风速,重现了灯柱的二阶振动现象,通过分析确定其为涡激振动;采用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分析研究了变截面灯柱的涡脱频率和涡激振动时频特性;开展了不同焊缝位置对灯柱涡激振动影响研究,分析了3种不同螺旋线布置方式对灯柱涡激振动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灯柱在涡激振动锁定区内发生单一模态的涡激振动,运动轨迹为清晰的椭圆形,而在锁定区外发生多模态振动;变截面灯柱中部存在一定长度的控制区域,当中部控制区域涡脱频率接近结构固有频率时即发生涡激振动锁定现象,当中部控制区域脱离锁定频率,此时圆柱的涡激振动响应迅速降低;灯柱涡激振动响应受焊缝的位置影响显著,不同的焊缝位置可能抑制或者增强涡激振动;8 cm螺距双螺旋线能够有效控制灯柱模型涡激振动响应。  相似文献   
152.
研究了分布式振动阻尼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宽带阻尼放大作用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多 方案的实验验证,理论计算和模型试验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分布式振动阻尼器相对于传统的集中式阻 尼器而言,能大大增加振动能量的耗散,具有进一步减振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3.
Vortex-induced vibrations of a rigid circular cylinder were studied by constructing a theory based on a wake oscillator model under quasisteady approximations, thereby evaluating vortex-induced hydrodynamic forces acting on the cylinder. A lock-in limit line representing the boundary for the occurrence of frequency lock-in was also theoretically derived. Hydrodynamic forces in forced oscillation problems estimated by the theory were compared with measured ones. Although some discrepancies were found, particularly in cases with 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 good agreement was achieved in most cases. Accordingly, we conclude that the present theory captures well real phenomena in the wake downstream of a cylinder subjected to a flow.  相似文献   
154.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是地震激励下桥梁抗震性能评估的热难点之一.由于考虑土体影响多而建立的结构模型计算耗时极长,为了提高效率,现采用一致多尺度建模方法,将所研究部位建为实体单元,其他部位建为梁单元,单元之间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界面连接,保证宏观、精细单元间的变形协调,并对某一桥梁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基于多尺度建模方法,建立三跨连续梁桥模型,对其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分析考虑SSI和不考虑SSI效应的桥梁模型在地震激励下的响应结果,研究SSI效应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尺度建模方法可以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计算效率;考虑SSI效应能够有效地降低桥梁的抗震性能需求.因此,在设计时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55.
结合振动测试和润滑油分析的技术手段对某船主推力轴承故障进行综合分析,表明利用振动信号对滚动轴承故障进行诊断是设备故障诊断方法中比较有效的方法,同时润滑油分析的结果也可以验证振动监测的有效性,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6.
在体验经济时代(在消费过程中追求顾客满意、注重自我体验),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行业的新兴产业,不断受到人们的追捧,其内饰比外观更为重要。在新能源汽车的内饰中,许多零部件具有不可替代的互动性,这也是用户了解新能源汽车内饰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下,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单纯地将智能技术应用到新能源汽车上,其内饰造型、人机交互和使用体验已经不能满足客户对新能源汽车的要求。人机工程学是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的出发点,掌握用户形象认知是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的关键。因此,本文从用户的认知角度来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内饰设计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7.
卢松  汪旭  李苍松  丁建芳 《隧道建设》2019,39(8):1255-1261
为实现TBM施工隧道的实时地质预报,以TBM刀盘滚刀破岩震动作为震源的HSP法地质预报技术为基础,通过分析TBM施工工艺与机身结构特点,对HSP系统硬件和软件进行优化设计,使其小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并搭载于TBM上进行智能控制。在TBM掘进过程中,首先,通过隧道轮廓位置的检波器连续或高频次地采集地震反射波信号; 然后,经系统软件对数据的自动处理,实时获取掌子面前方地层反射特征参数图谱; 其次,通过智能识别技术完成对不良地质反射界面的有效拾取与判识; 最后,实现不良地质的探测。通过对适于TBM施工的HSP法实时预报技术进行优化设计,实时探查前方地层不良地质(体)位置、规模与性质,为TBM的高效施工起到一定的推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8.
159.
刚性阻振降噪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刚性阻振降噪技术的研究概况,包括声振动在不连续突变结构中传播特性以及阻振质量块的应用研究现状,并首次阐述了阻振质量块在水下复杂双壳减振降噪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阻振质量块在中高频段能有效降低壳体的振动及声辐射,为刚性阻振技术的实艇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最后展望了刚性阻抗失配减振技术在实际水下航行结构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0.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termine the lumped suspension parameters that minimise a multi-objective function in a vehicle model under different standard PSD road profiles. This optimisation tries to meet the rms vertical acceleration weighted limits for human sensitivity curves from ISO 2631 [ISO-2631: guide for evaluation of human exposure to whole-body vibration. Europe; 1997] at the driver's seat, the road holding capability and the suspension working space. The vehicle is modelled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using eight degrees of freedom under a random road profile.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sation and sequential quadratic programming algorithms are used to obtain the suspension optimal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road profile and vehicle velocity conditions. A sensitivity analysis is performed using the obtained results and, in Class G road profile, the seat damping has the major influence on the minimisation of the multi-objective function. The influence of vehicle parameters in vibration attenuation is analysed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ront suspension stiffness should be less stiff than the rear ones when the driver's seat relative position is located forward the centre of gravity of the car body. Graphs and tables for the behaviour of suspension parameters related to road classes, used algorithms and velocities are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results. In Class A road profile it was possible to find optimal parameters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the design variables that resulted in acceptable values for the comfort, road holding and suspension working sp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