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91篇
公路运输   278篇
综合类   105篇
水路运输   6篇
铁路运输   278篇
综合运输   5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梁庆华 《隧道建设》2017,37(Z1):32-38
以温福铁路琯头岭隧道下穿同三高速公路隧道为例,研究新建下穿隧道与既有隧道工程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上覆公路隧道和下穿铁路隧道的位移和应力变化情况,并与现场监控量测结果对比,得到以下结果:下穿隧道拱顶沉降量较小,水平收敛值较大,下穿隧道立交段拱腰和边墙是需要重点支护的对象;上覆隧道在立交段下沉值变大,变化幅度为仰拱边墙拱腰拱顶,隧道中部和下部水平收敛值变化较大;受下穿隧道开挖影响,立交隧道上覆地层受力产生不均匀变化,造成扭矩存在,地面水平位移整体呈现"8"字形,立交隧道的建设对地层产生了较大的转动扰动。  相似文献   
22.
胥俊玮 《路基工程》2017,(1):169-173
为揭示新建隧道正交下穿施工对既有隧道结构安全及地表建筑物产生的影响,依托某新建地铁区间隧道工程,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方法构建了新建隧道正交下穿既有隧道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探讨了新建隧道正交下穿施工对地表沉降及既有隧道衬砌结构产生的影响,得出了地表横向、纵向沉降规律以及既有隧道衬砌结构变形、内力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3.
采用支点转换法进行既有铁路线路架空,相比于传统的简支梁式D型便梁架空方法,减少了施工步骤,大大地缩短了施工工期,从而降低了铁路营业线的影响,不管是经济上、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具备明显的优势。由此拓展至目前尚未解决的下穿高铁路基线路架空防护,从缩短工期、减少铁路运营损失的角度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4.
采用"围起来,打出去"的方式,即在下穿立交通道两侧适当位置设置挡墙,阻挡纵向两侧来水,在下穿立交通道两侧适当位置设置驼峰(并与挡墙接顺),形成反坡点,人为的创造条件阻隔来自驼峰外的路面雨水,并新建一体化雨水泵站,将汇水面积内的雨水打到邻近河道,达到解决下穿立交道路积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城市道路下穿运营中的高速铁路桥墩的结构型式的分析,结合工程实例,提出设计和施工的注意事项及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6.
本项目是新建隧道下穿原有饮用水水池,因直线距离较小、且水池安全要求较高,无法使用传统爆破开挖,为保证水池正常使用,施工时严格控制同一段雷管起爆装药量,使爆破振动速度降低到安全范围内,并对爆破震动速度进行监测,确保在水池附近的振动处于可控。  相似文献   
27.
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5#斜井正洞段落遇到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地层浅埋下穿水库施工,因而隧道塌方、变形、突水涌泥风险高。施工中采用地表旋喷桩固结隧道洞身围岩,辅以综合降水、双液浆局部加固、CRD交叉中隔壁法开挖等措施,并配以严密的内外监测技术,安全顺利通过此段落。  相似文献   
28.
下穿既有公路的土江冲隧道双层管棚设计及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常—吉高速公路上的土江冲隧道是一座下穿既有公路的四车道连拱隧道,施工中为了控制地面沉降,在洞口段采用双层管棚作为辅助施工方法,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和319国道的畅通;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掌子面附近的管棚变形最大,隧道开挖纵向影响范围为1.5~2.0倍开挖高度。文章介绍了管棚设计、施工情况和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29.
郑义坤 《路基工程》2006,(5):104-106
介绍邢临高速公路邢台南互通区,下穿重载高速公路箱型桥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0.
通过城市砂砾石富水地层兴建下穿隧道实施注浆防水措施的应用实践和研究,介绍 采用先单液(水泥浆)后双液(水泥—水玻璃)、多次循环反复补充注浆等方式对于隧道止水的 效果。对类似工程问题的处理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