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37篇
公路运输   45篇
综合类   78篇
水路运输   4篇
铁路运输   347篇
综合运输   2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91.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成为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的首选对象。为提升乘客出行体验,实现运力与运输需求的匹配,同时降低城轨站台候车区拥挤度,文章基于运行图的均衡性指标对站台客流密度的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排队论基础方法和理论,建立了以城轨站台候车区客流密度为研究对象的计算模型,分析出列车运行图均衡性与站台候车区客流密度的关系。然后,通过创建峰期、创建过渡期、连接任务线、冲突处理、均衡处理等过程,实现了城轨均衡运行图的自动编制。最后结合长沙轨道交通4号线客流数据,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的自动编制的运行图比人工编制的运行图其站台候车区最大客流密度更低,因此算法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92.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采用CTCS-2+ATO列车运行控制系统,ATO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满足列车车门与站台门系统的联动控制,实现站台门的防护。介绍现有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动车组类型、站台门现状、车门与站台门系统的联动条件、接口原理。针对珠三角城际公交化运营开行4辆编组动车的需求,基于不同编组、不同车门类型、不同运行交路情况下对车门与站台门联动控制提出3种优化设计方案。从规范符合性、运营使用习惯、既有线改造可实施性等角度对3种方案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对新建和既有运营线路分别提出推荐方案。研究结论满足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开行4辆编组动车的需求,并为其他城际铁路、市域铁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3.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信号系统通过与站台门系统接口,实现对站台门的控制与状态判断,该接口需要满足用户不同的操作习惯和管理需求。通过分析信号系统与站台门系统之间的接口信息,针对不同功能的实现方式,阐述开关门命令组合、站台门状态组合,以及人工办理开关门和站台门状态解除时,信号系统与站台门系统的各种接口组合方式,可为系统接口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4.
城市轨道交通中侧式站台作为上、下行双侧线路中站台的常见设置方式,在上、下行轨行区未完全隔离的情况下,站台轨行区相互连通,列车进出站台区域行车过程中信号系统的安全防护设计尤为重要。从站台门状态防护和紧急关闭状态防护两方面,考虑CBTC和非CBTC不同运营模式,结合对侧站台是否停靠列车的不同情形,针对本侧站台列车进出站过程中的信号系统防护方案进行研究分析,给出相关设计方案,为侧式站台信号系统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5.
公交车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停靠站台,导致现有绿波交通模型很难同时优化社会车辆与公交车。针对该难题,建立了以双站台为基础的社会车辆绿波与BRT行程时间协同优化模型。该模型以社会车辆绿波带宽最大与BRT行程时间最短的加权值为目标函数;以周期时长、相位相序、社会车辆与 BRT 车速、交叉口双站台停靠选择为优化变量。算例表明,与 maxband模型相比,优化模型在绿波带宽占周期比例不变的情况下,BRT平均行程时间由 407.54 s降为 308.08 s,降低24.4%;BRT平均延误由68.66 s降为9.2 s,降低86.6%;停车次数由35次降低为2次,降低94.6%。优化模型在保证社会车辆绿波通行的前提下可以显著提高BRT的通行效率,为BRT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