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9篇
  免费   127篇
公路运输   752篇
综合类   536篇
水路运输   1338篇
铁路运输   1204篇
综合运输   4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317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347篇
  2011年   367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325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transportation are becoming ever more important. In Europe,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is responsible for about 30% of the final end use of energy. Electrified railway syste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ibuting to the reduction of energy usage and CO2 emissions compared with other transport modes. For metro-transit systems with frequently motoring and braking trains, the effective use of regenerated braking energy is a significant way to reduce the net energy consumption. Although eco-driving strategies have been studied for some tim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ow regeneration affects the overall system energy consumption has not been developed. This paper proposes a multi-train traction power network modelling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system energy flow of the railway system with regenerating braking trains. The initial results show that minimising traction energy use is not the same as minimising the system energy usage in a metro system. An integrated optimis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system energy-saving problem, which takes train movement and electrical power flow into consideration. The results of a study of the Beijing Yizhuang metro line indicate that optimised operation could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t the substations by nearly 38.6% compared to that used with the existing ATO operation.  相似文献   
102.
郑小东  李洛凡  李宁 《船海工程》2021,(2):98-101,105
针对激光复合焊首次应用于船舶制造,参数众多,缺少针对性试验的问题,进行多参数调整、多次对比试验,分析各项参数对激光复合焊质量的影响,结合试验数据提出各项参数的合理范围,确定的重要参数有激光功率、激光吸收率、焦点位置及光丝间距,与电弧相关的参数有焊接速度、送丝速度,以及过渡形式,各项参数的参数调整会直接影响到复合效果,进而影响焊接质量。  相似文献   
103.
徐晨  王刚  肖润龙  熊又星 《船舶工程》2020,(2):70-76,98
由于研究对象、运行要求和调控手段存在差异,陆用电力系统和传统船用电力系统的燃油经济性策略无法直接应用到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中。针对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的能量优化调控需求,建立综合电力系统燃油经济性调度模型,提出基于分层优化方法的系统燃油经济性调度优化算法,实现对整流发电机组出力的优化。同时,提出适用于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燃油经济性优化调度的方法,实现对发电机出力的优化调度,并通过仿真试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4.
基于DSP的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滤波装置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型船舶电力系统中非线性负载多、谐波污染严重.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设计一款基于DSP的电力系统滤波装置控制器,该控制器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实验证明该控制器能有效降低谐波污染,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5.
针对码头工程中如何多方位将节能增效措施融入到设计中的问题,以长江江苏段某散杂码头及其堆场的设计为例,在工艺、结构、电气等方面采用多方位比较的方法,工艺采用装船机、取料机和皮带机变频联动系统、旋转式过渡皮带车以及三工位头部伸缩装置等措施,结构方面陆域轨道基础采用新型专利,电气方面采用风光互补路灯及岸电系统等不同的节能增效措施,使项目更经济合理、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6.
针对内燃动力轨道交通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当前主要新能源技术发展现状,文章结合某内燃动车组的总体参数和配置情况,将内燃机组匹配蓄电池的混合动力方案与纯内燃机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混合动力选型和配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动力匹配方案在降低整车能耗和节省燃油消耗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7.
丁峰 《船舶工程》2020,42(S1):44-49
目前,随着船舶综合电力系统的发展,船用负载设备类型的增多导致目前交直流动模试验室无法真实模拟系统动态特性。为研究和分析能量回馈型四象限电力电子负载船舶电力系统动模试验的应用,本文通过分析四象限电力电子负载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式,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和动模试验室中分别进行了能量回馈型四象限电力电子负载相关功能试验。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能量回馈型四象限电力电子负载能够模拟不同类型的负载以及不同电压、功率等级的电源,并且在模拟负载时,能够将吸收的电能高效地反馈回电网,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起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8.
为实现无人艇在海上追踪、搜救、巡逻、反潜等任务中的超长续航,避免因油料限制而被迫任务中断,设计了一套以风能、太阳能为动力的无人艇系统,利用风帆为无人艇推进,太阳能为船上电控设备提供电能。该系统由无人艇和岸基监控平台组成,无人艇可通过python开发的数据采集模块和算法模块实时采集环境数据、计算、生成并下达控制指令,在风区内可超长续航自主航行,实现全风向利用;岸基监控平台可实时监控无人艇状态,并进行自主/遥控模式切换。对系统进行了测试,通讯连接试验的可靠性高;无人艇航行试验验证了全风向自主航行的可行性,运行轨迹与仿真结果基本重合;太阳能供电分析理论上验证了风区超长续航的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分析地铁供电系统不同电压等级的设备电流特征,确定35 kV电压等级设备电流可构造标准曲线,采用机器智能学习算法分析、测算地铁供电系统中各类开关峰谷时段运行电流,以均值-方差方法确定电流的高度异常偏离点,实现异常点数据周期内统计以及实时提醒功能。应用电流实测值分析电流在工作日、节假日的不同曲线,为负荷预测和非正常运行方式下的负荷叠加风险提供预测和评估依据,保障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提高负荷管控效率。  相似文献   
110.
联络线电分相设置方案影响因素众多,且其设置与否对工程和运营的影响也较大。本文对汉巴南铁路兰渝联络线电分相设置方案进行研究,提出高速铁路设置关节式电分相联络线最短长度;对联络线电分相不同设置方案进行比选研究,并结合各方案的土建工程、信号系统、供电系统及限制因素提出布局优化措施,以期为联络线电分相合理设置与优化布局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