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6篇
  免费   1101篇
公路运输   4174篇
综合类   1631篇
水路运输   246篇
铁路运输   2042篇
综合运输   514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316篇
  2021年   304篇
  2020年   456篇
  2019年   382篇
  2018年   343篇
  2017年   310篇
  2016年   252篇
  2015年   365篇
  2014年   728篇
  2013年   541篇
  2012年   714篇
  2011年   781篇
  2010年   613篇
  2009年   412篇
  2008年   414篇
  2007年   498篇
  2006年   461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盾构隧道开挖面失稳可导致地表沉降过大,从而破坏地表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通过微观破坏分析模型、塑性极限分析模型及楔形体极限平衡模型对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详述,并指出了今后应深入研究的几个重点:应考虑水土耦合作用;应考虑开挖面地层的变异性;应考虑掘进参数对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应加强研究进出洞的切口压力控制.分析结果为完善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理论及指导现场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2.
龙山连拱隧道为双向六车道超浅埋大跨城市隧道.其设计与施工严格按新奥法原理.在动态施工中通过监控量测及计算分析,开创了国内在Ⅱ类以下围岩、超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中采用"上下台阶工法"的先河,为今后该类隧道设计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3.
针对红层软岩的工程性质,利用广泛的调查研究资料,分析了高速公路深挖路段的技术经济影响因素,构建了路堑与隧道方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利用灰色关联度作为测度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路堑与隧道相比的合理开挖深度,为西部红层软岩地区高速公路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94.
蛤蟆岭隧道为二级公路中隧道,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衬砌裂缝、渗漏水等病害状况,简要分析了病害成因,并根据病害程度,按分类治理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了相应的处治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995.
以铁营隧道塌方处理为例,介绍了大管棚注浆结合小导管注浆对塌方段岩体进行预加固,并顺利通过软岩隧道塌方段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996.
结合工程实践对高速公路隧道水泥砼路面抗滑性能不能满足行车要求的原因进行分析,实施砼路面人工凿毛和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措施,解决了高速公路隧道水泥砼路面抗滑性能不足的问题.实践表明,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是一种简单有效改善路面抗滑性能的技术措施,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97.
随着汽车驾驶模拟器在道路交通仿真中的广泛应用,驾驶员对视景的逼真度也相应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视景仿真系统作为模拟器的一个子系统,其逼真度和实时的动态显示是影响道路交通仿真的关键因素。文中介绍了高等级公路三维视景的建模过程、实现方法,以及地形的简化技术。设计成果表明,这种方法对于利用驾驶模拟器进行道路交通仿真等方面的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8.
按平面应变问题分析隧道地表沉降,不考虑重力场的影响作用,而仅认为其是由洞周土体应力释放引起的。在假定隧道周边土体应力释放荷载为均布的前提下,由实际的地表应力为0与圣维南原理可知无穷远处的侧边与底边应力也为0。从而可利用平面弹性力学关于无限大板的理论求出其应力,并将其应力与未开挖前仅受重力场作用下的应力叠加。由此分析拱顶土体的塑性区半径,如果其塑性区半径不大且在工程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可以认为隧道开挖后整个土体仍处于弹性状态,从而利用洞周受均布荷栽作用下弹性无限大板的位移解直接推求出地表的沉降方程。  相似文献   
999.
利用环境氚定量确定秦岭特长隧道地下水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环境氚并借助于同位素数学物理模型,定量确定了秦岭特长隧道地区地下水的滞留时间。下部地下水平均年龄均在43年以上,岭脊地带高达70年,明显老于浅层水(仅1-5年),这表明该两类地下水的动力条件存在明显差异。斜坡地带下部水年龄往洞口方向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反映出在隧址区尺度范围内,裂隙含水介质仍具备水力连续性的特点,这对建立合理的预测隧道涌水量的数学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随着公路建设规模日益扩大,3车道、4车道的超大断面公路隧道越来越多。隧道浅埋段覆盖层薄、围岩稳定性差,开挖时易出现坍塌等工程事故,是超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深圳盐排高速公路盐田隧道的施工实践,介绍浅埋段施工的一些经验和技术体会,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