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2篇
综合类   5篇
铁路运输   23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应用激光传感器测量轮辋尺寸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轮对几何参数测量的概况,给出了激光位移传感器扫描测量轮辋尺寸的方案,并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速轮轨粘着机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介绍了在滚动振动试验台上所进行的1:1实物模型高速轮粘着机理试验情况,试验包括干净表面、水润滑和油润滑三种轮轨表面状态在不同轴重、不同速度工况下的粘着试验。试验不仅得到了完整的粘着力(粘着系数)与蠕滑率的关系,同时得到了粘着系数与运行速度的关系。最后,通过拟合轮轨接触函数型摩擦系数并进行计算,首次使轮轨接触粘着计算与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对交流牵引传动系统及牵引电机台架试验的几种负载反馈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探讨了转向架或整车无需陪 电气设备进行台架功率试验的负载反馈方法,同时也提出了通过行星差动传动箱联结异步牵引电机的负载反馈试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铁路车轮外形曲线数字测量仪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采用二连杆串联机构的便携式车轮外形数字测量仪的研究,发现该测量仪的2个零位角度安装误差将分别导致测量结果的方位和形状误差。为此,笔者提出了一种借助2种姿态测量同一段曲线,使2个结果重合,以辨识2个活动杆夹角零位误差的标定方法,试验结果证明了其有效性。以二连杆机构外形测量仪研究为基础,笔者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平面五连杆并联机构的测量仪新方案,并建立了测量模型;对角度分辨率导致的测量误差的对比仿真表明,新方案有较高的精度,同时讨论了用偏置角度和增加采样率提高测量准确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车轮型面磨耗对车辆服役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动车组的1节车辆, 利用WP-D 车轮外形测量仪定期实测每个车轮的外形与轮径, 得到5组车轮型面磨耗工况, 并结合所选车辆的结构参数和运行线路特点, 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进行了车辆动力学仿真,分析了车辆在不同磨耗工况下的动力学特性. 仿真结果表明: 为保证车辆400 km/h 以上的临界速度, 车轮等效锥度应不大于0.4; 磨耗车轮的型面下凹深度超过2 mm 时, 车辆运行安全性和曲线通过性能将显著下降, 在最恶劣工况时,平稳性指标增幅达54%, 轮轴横向力增大了100%.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一列比例为1∶10的铝合金动车组运动模型车,在其轨道两侧排布极性交替变化的电磁铁,利用涡流作用力实现模型车的平稳制动及导向.在研究涡流制动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运动模型车制动系统的建模.通过对电磁铁极距分别为100 mm和400 mm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了切向制动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法向排斥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始终保持增大的结论.根据仿真特性曲线计算得出了制动时间及制动距离,为进一步的制动装置设计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给出了一种在车测量铁道车辆轮对圆度误差的测量系统和测量方法,同时介绍了系统的标定公式、标定公式检验方法和检验结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测量系统可以高精度地连续测量轮对圆度误差。  相似文献   
18.
踏面磨耗及其对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运营中的若干列某型号动车组踏面参数进行了跟踪测试,从统计学角度对踏面磨耗规律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踏面磨耗对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等效锥度的影响,对旋轮前后车辆运行平稳性指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踏面不旋轮运营一段时间后与标准踏面差别较大,轮轨接触几何呈非对称,而旋轮能有效改善车辆的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矩阵方程A1X-XA2=B,通常用Kronecker行列式求解。本文提供另一种求解方法,称为递推解法。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WP—C型铁路车轮外形测量仪直径标定装置及标定方法,建立了标定方法的数学模型,并对标定的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为测量仪的测量准确度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