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篇
  免费   16篇
公路运输   282篇
综合类   179篇
水路运输   146篇
铁路运输   133篇
综合运输   2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
12.
13.
14.
15.
1993年3月20日,中国铁路运输的发展史册上,又记录了崭新的一页:东风_(11)型准高速客运内燃机车创出了时速167公里的中国第一速。 说起东风_(11),人们自然会想到东风_8和东风_9,的确,这三种型号的机车都是由铁道部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研制生产的,而且这弟兄三个都被列入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而东风_(11)这个小弟弟后来居上,首次达到准高速的要求,是我国机车家族中的佼佼者。从此,我国铁路运输揭开了从普通速度向准高速过渡,向高速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衣香墨飞 《当代汽车》2006,(11):102-102
请自在些.请随意些.这里是熟人的餐厅,这里是重庆北城天街的金翠河茶餐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利益作用机理与影响范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会给轨道交通线路沿线区域内的土地和不动产带来巨大的开发利益。本文从城市轨道交通引起轨道交通线路沿线区域内的土地和不动产增值的基本原理入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利益发生、扩散和转移的作用过程,借鉴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阐明了城市轨道交通利益最终归属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利益的影响范围进行研究,根据出行可达性一致的原则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利益影响范围的初步计算模型,针对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各车站的开发利益影响范围进行了试算;同时,根据实际调查数据对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莘庄站的开发利益影响范围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计算结果;此外还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修造船行业中,油、水、电、气等基础性能源消耗量巨大。中远船务各大修船企业本着“珍惜资源,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则,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切实重视节约能源工作,不断提升管理层次,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节能工作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提高智能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提出3种不同的自动紧急转向避撞跟踪控制方法。首先建立汽车避撞简化模型,对制动、转向及两者相结合的3种不同避撞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其次,为深入研究汽车避撞过程中的实际响应,建立包含转向、制动及悬架3个子系统耦合特性的底盘18自由度统一动力学模型,并进行相关试验验证。随后构建智能汽车自动紧急转向避撞控制框架,对五次多项式参考路径和七次多项式参考路径的横摆角速度和横摆角加速度进行对比分析。接着以线性2自由度转向动力学模型为参考对象,对最优控制四轮转向、最优控制前轮转向、前馈与反馈控制相结合的前轮转向3种不同的跟踪控制系统分别进行设计。最后,以汽车底盘18自由度统一动力学模型为研究对象,对上述3种避撞控制系统进行仿真试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制动避撞相比而言,转向避撞所需的纵向距离有较大降低,随着车速的增加和路面附着系数的越低,效果越明显;七次多项式参考路径比五次多项式参考路径的避撞过渡过程更为平缓,当实际车速与控制器所用车速不一致时,前者避撞性能表现更优;最优四轮转向控制系统在高、低2种不同附着路面都具有较好的避撞效果,最优前轮转向控制系统次之,而前馈与反馈相结合的前轮转向控制系统在低附着路面上则表现出严重的失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