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14篇
公路运输   4篇
综合类   76篇
铁路运输   12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202.
高速磁悬浮列车纵向及垂向气动力数值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高速磁悬浮列车在纵向风作用下所受气动力和力矩。利用三维粘性定常不可压缩Navier Stokes方程,k~ε两方程紊流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高速磁悬浮列车在不同运行速度条件下20个工况点的气动阻力,升力和俯仰力矩;分析了车下空气隙尺寸对上述气动力的影响,并与轮轨型列车的气动力特征作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车下空气隙的大小对列车运行的空气阻力只有微小的影响,但对气动升力的影响较大;随着车速的提高,气动阻力、升力和俯仰力矩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不同的计算模型其提高幅度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203.
磁悬浮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磁浮列车技术经过30余年的研究与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以德国TR08、日本MLX01和HSST-100为代表的具备商业运营水平的磁浮交通系统.我国的中低速磁浮列车技术研究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在悬浮和导向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开始进入试验线建设与试运行阶段.地面交通车辆的动力学问题直接影响其技术经济性及应用前景,因此,及时开展磁浮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4.
地震作用下高速列车-线路-桥梁系统动力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分析地震对高速列车通过桥梁时行车安全性的影响,基于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建立了考虑地震输入的高速列车-线路-桥梁耦合动力学模型.以跨度32 m的简支箱梁桥和双块式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对地震作用下高速列车通过桥梁时系统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地震对高速列车-线路-桥梁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明显,对桥梁横向振动响应的影响大于对竖向振动响应的影响;地震会降低高速列车通过桥梁时的行车安全性和运行平稳性———在水平1.0 m/s2,竖向0.5 m/s2的规格化El Centro地震波作用下,当列车运行速度超过250 km/h时,轮重减载率超过了安全限值;当列车运行速度达300 km/h时,脱轨系数超过了安全限值.因此,评判地震作用下高速列车通过桥梁时的行车安全性,应考虑行车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5.
磁浮列车与轮轨高速列车对线桥动力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德国Transrapid高速磁浮列车和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为基础,通过建立高速磁浮、轮轨列车与线桥动态相互作用模型,计算了不同行车速度(100~500km/h)和不同桥跨(12~32m)情形下高速列车与桥梁结构的动力响应,并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磁浮列车在高速特别是超高速运行条件下的乘坐舒适性明显优于轮轨高速列车;磁浮与轮轨高速列车作用于轨道的每延米荷载大体相当;高速磁浮列车对小跨度(22m以下)桥梁的动力作用小于轮轨高速列车,而对中等跨度尤其是大跨度桥梁,轮轨高速列车较高速磁浮列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6.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响应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车辆一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通过建立车辆一轨道垂横耦合模型,利用时域数值积分法进行了耦合系统的随机响应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周期图法估计出车辆一轨道垂向和横向随机响应功率谱密度PSD,并进行了谱分析。最终得到了车辆一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7.
将可视化、三维建模等技术引入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中,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在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计算核模块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面向对象的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计算机仿真方法及相应的模型解释和标识机制,成功地形成了一个以三维可视输入输出,并与核心模块有机结合的机车车辆轨道动力学分析综合仿真平台。  相似文献   
208.
介绍了“天梭”号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转向架的结构特点,并对其进行了动力学性能分析。环行线试验表明,该转向架结构设计合理、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209.
针对传统故障诊断方法难以有效检测浮置板轨道钢弹簧损伤这一挑战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残差卷积网络的损伤检测方法;建立了车辆-浮置板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得到了多种工况下列车通过导致的浮置板振动响应数据集;利用残差卷积网络对不同损伤情形下的振动响应进行特征提取和数据分类,实现了对损伤钢弹簧的准确定位;研究了残差卷积网络在不同传感器布置方案上的检测性能,分析了损伤钢弹簧和传感器之间的复杂位置关系对检测性能的影响规律,优化并确定了经济可靠的传感器布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传感器的位置越靠近浮置板中部,残差卷积网络对不同损伤情形下的数据分类准确性和鲁棒性越好;传感器的布置数量增多,损伤检测方法的性能也随之改善,但传感器过多地集中于浮置板中部并不会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在浮置板中部的钢弹簧损伤比在浮置板端部的钢弹簧损伤更难识别;损伤检测方法在全覆盖式布置方案下达到了99.11%的分类准确率,对复杂多变的检测情景具有良好适应性,而优化后双传感器布置方案和三传感器布置方案的分类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8.23%和98.96%,优化后传感器布置方案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同时也保持了损伤检测方法对复杂情景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