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12篇
综合类   44篇
水路运输   9篇
铁路运输   32篇
综合运输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金山铁路春申特大桥结构型式为1×96 m的下承式钢桁梁,在16°夹角情况下,无平衡重平面转体需跨越既有繁忙干线沪昆铁路。对简支钢桥平面转体过程中转动定位系统设置的相关形式进行了分析,通过比选总结,提出改善转动定位系统设置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2.
提出了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结构水平加强最佳布置的优化设计方法,研制了优化电算程序,其能够同时给出设置水平加强层的最佳数量和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33.
34.
刘建新 《江苏船舶》2002,19(3):28-29,32
0 引言 CoCoS(Computer Controlled Surveillance)系统是由MAN B&W公司开发的一组软件系统,以个人计算机为基础,对柴油机进行运行诊断、维护以及备品备件库存和订货管理.该系统全面融合了MAN B&W公司专家们多年的技术和经验.  相似文献   
35.
36.
客运专线道岔平面设计参数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车辆—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对客运专线道岔的各种平面设计方案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同时研究了道岔渡线不同夹直线长度对行车舒适性的影响。针对侧向速度160 km/h和220 km/h客运专线道岔的各种平面参数设计方案,提出了动力响应较小的优化方案。此外,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由单圆曲线组成的道岔渡线,必须设置夹直线,且长度应大于车辆的长度,而对于圆缓线型或缓圆缓线型道岔渡线,夹直线的长度对车辆横向动力学性能没有显著的影响,缓和曲线之间可插入任意长度的夹直线。  相似文献   
37.
介绍了使用土工格网解决新旧路基、基层、桥头回填的不均匀沉降和防止路面开裂的施工实践  相似文献   
38.
地下隧道建设投资大、建设时长,施工要求高,文中结合地铁施工中通常采用的三种丁法的特点及其实用条件作了比选分析,并进一步对盖挖逆作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地铁施工工法的一些普遍结论。  相似文献   
39.
以铁路基础设施和车辆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智能制造涉及的前沿技术和方法,阐述了合理利用工业4.0的内涵要素进行中国下一代智能铁路数字化建设、改造与升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工业4.0的基本概念、技术内涵、系统模型和技术框架的影响效果,对比分析了智能基础设施、智慧列车、智能运维及相关技术的实施过程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智慧列车为核心的智能铁路数字化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概括了铁路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技术要求,整理了利用工业4.0六维模型解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与铁路传统制造业的融合问题,包括数据传输与共享、信息通信与安全技术的潜力挖掘、智能管理、技术应用、信息安全、状态智能感知等各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铁路数字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传统制造过程存在融合不足的问题;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状态智能感知、数据在线分析、工业控制系统等软硬件技术自主性不强;铁路系统大数据建设的数据传输和标准体系也不够完善;未来智能铁路应该加强工业4.0下铁路传统制造的标准化管理系统与数据信息安全系统的数字化设计、升级与改造;需要深刻思考和分析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驱动等前沿技术与铁路的融合与实施,通过工业4.0涵盖的各项关键技术的实施和准确评估真正有效推动中国智能铁路先进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40.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和实测资料的分析,着重对山区河流支干流、特别是嘉陵江与长江相汇后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支干流汇流比(Qi/Qc)是影响交汇角大小、汇流面坡降、输沙率变化等的主要因素,同时利用汇流比这一特征值,建立了它与汇合口的水力和泥沙运动变化的部分相关关系,从而揭示了山区河流支干流相汇后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