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09篇
  免费   1073篇
公路运输   5741篇
综合类   5578篇
水路运输   3984篇
铁路运输   2678篇
综合运输   401篇
  2024年   168篇
  2023年   544篇
  2022年   642篇
  2021年   762篇
  2020年   725篇
  2019年   764篇
  2018年   354篇
  2017年   445篇
  2016年   439篇
  2015年   596篇
  2014年   875篇
  2013年   832篇
  2012年   927篇
  2011年   944篇
  2010年   995篇
  2009年   1012篇
  2008年   1083篇
  2007年   993篇
  2006年   754篇
  2005年   706篇
  2004年   591篇
  2003年   641篇
  2002年   496篇
  2001年   489篇
  2000年   316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67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原始的BWBN模型无法很好地描述钢筋混凝土(RC)柱在水平和竖向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刚度、强度退化以及正负向滞回不对称现象,为了描述这些现象,对原始BWBN模型进行修正.结合16根定轴力柱子的滞回数据,利用改进Park-Ang损伤模型计算柱子强度退化、刚度退化与累计损伤的关系,并相应地对原始模型相关项进行了修正.此外,对变轴力柱用轴力分级插值以及正负向单独计算损伤的方式来考虑变轴力的影响.最后,利用定轴力、变轴力试验数据以及OpenSees的模拟数据对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并计算模型识别数据与试验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均为强相关,说明模型适用性良好.改进的变轴力BWBN模型能较好地考虑轴力变化对柱子侧向滞回性能的影响,这对于拓宽混合试验应用范围以及实现变轴力柱混合试验有一定意义.同时,本文的研究方法,对未来变轴力恢复模型的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2.
为探究降雨入渗下裂土边坡水分运移时空特征与失稳机理, 自主研制了足尺模型试验系统和光纤布拉格光栅(FBG)深部柔性位移系统, 对边坡渐进破坏进行了全过程、多物理量联合监测, 揭示了降雨入渗作用下裂土边坡的渐进变形和破坏演化模式; 基于裂土边坡的渐进破坏模式, 提出了土体饱和比概念, 将裂隙深度范围滑体分为饱和层和非饱和层; 以土体饱和度变化描述了含随机分布裂隙的边坡水分运移规律, 并结合刚体极限平衡法探讨了由裂隙控制的边坡失稳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未形成裂隙的边坡, 连续降小雨时浅层变形受表层基质吸力控制; 裂隙形成后, 雨水沿裂隙快速入渗形成暂态饱和区, 导致基质吸力降幅达82.50%~87.14%, 而由其贡献的抗剪强度迅速损失, 从而形成初期溜滑、片蚀等浅层变形, 降雨停止后坡体仍处于蠕变过程, 坡脚与坡顶位移增幅分别为23.40%和19.39%;蒸发后裂隙规模发展增大了雨水对渗流场的影响范围和边坡破坏规模; 土体经历胀缩、蠕变而变得松散, 裂缝区深部土体体积含水率较初始状态的增幅为205.7%;同一降雨条件下, 初始裂隙深度愈深, 稳定系数愈低, 破坏愈快; 对具有同一裂隙深度的边坡, 其稳定系数随土体饱和比的增加逐渐降低, 土体饱和比增长愈快, 表征边坡内部出现大面积连通型饱和区, 这是裂土边坡出现整体失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3.
更精准地预测城市间经济引力强度,有利于指导城市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对现状城市间引力进行实证研究,建立城市间经济引力模型;其次,采用城市间交通客流交互量对经济引力进行相关性表征,即认为城市间客流交互量越大的,其经济引力也越大;最后,基于手机信令数据推算各城市间客流交互量,对现状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及省内城市间引力进行了建模,并对模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人口、GDP、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两市间时间(空间)距离等影响因素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城市间的经济引力。此外,两市间的时间距离对城市引力的影响比空间距离更大,规划城际性的快速交通网络对于提升两个城市间的经济引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4.
为解决山区公路中驾驶视觉信息量难以量化的问题,对驾驶视野图像进行分割,根 据HSV颜色模型,提取视野图像的色调、饱和度、亮度值,再结合车速值,在驾驶视觉心理负荷的基础上,提出山区公路路域环境下的驾驶视觉信息量计算方法.通过实车实验,进行数据采集,并验证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在半郁闭型空间行驶时,接收的视觉信息量最大;在郁闭型空间中,接收的信息量最小.计算结果与被试实际感受具有一致性,说明本文提出的驾驶视觉信息量计算方法具有可行性,可为路域环境的合理布设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5.
46.
现阶段有关网约车动态定价的研究主要是从司机和平台的角度出发,借助排队论、生灭过程等方法描述司机的运行状态,对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特征关注较少,同时也没有考虑乘客方的自主议价权力。本文采用动态匹配描述网约车市场中乘客与司机的匹配过程,通过构建动态匹配模型描述短时间内市场变化的影响,采用需求与供给函数描述乘客和网约车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构建平台利润最优模型和社会福利最优模型;然后提出乘客议价影响因子并依据现有数据确定其在市场运行不同时段的函数,将影响因子引入已建立的模型得到修正后的动态匹配模型和定价模型;最后设置算例验证模型可行性,探讨价格变化对市场的作用,分析乘客议价对动态匹配网约车市场的影响。算例结果表明,随着价格变化因子倍数的增加,社会福利、平台利润和匹配量先增后减,在倍数为2.0时,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倍数为1.3时匹配量达到最大。对比分析发现,乘客议价将推动市场向供求平衡移动,同时增加网约车市场高峰时段的平台利润和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47.
袁占全  曾威  郑松  宋涛  王涛  牛作鹏 《水运工程》2022,(11):184-190
针对航道整治工程各参建方基于BIM沟通汇报时无法准确反映工程实际情况、不能清晰表达汇报思路的问题,开发了航道整治工程BIM+GIS三维交互汇报系统。系统利用SuperMap GIS平台实现航道BIM+GIS数据集成和性能优化,通过Unity插件对处理后的BIM+GIS数据进行快速加载,实现了BIM+GIS数据与传统文档的灵活操作与高效融合。在武安段航道整治工程进行了实际应用,通过BIM+GIS数据与PPT文档融合的交互式沟通汇报,提高了参建单位之间协作与沟通效率,进一步促进BIM技术在航道整治工程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8.
由于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能耗排放因子具有差异性,导致机动车交通路网能耗排放的量化评估存在不确定性。本文建立混合动力汽车在实际交通状态中的能耗和CO2排放因子测算模型,基于车辆比功率VSP(Vehicle Specific Power)作为车辆行驶状态与能耗排放之间耦合关系的表征参数。通过引入内燃机转速区分内燃机开启和关闭工作状态,并计算内燃机开启状态下VSP对应的平均能耗率,同时,建立能够解析混合动力汽车能耗排放产生机理的VSP分布。通过收集典型行驶工况下车辆测试油耗数据和北京市车辆实际行驶轨迹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应用模型测算混合动力汽车不同速度区间下的油耗和CO2排放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行驶工况(UDDS)和高速行驶工况(HWY)中,模型测算能耗排放因子与真实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7%和-1.7%,与不考虑内燃机开启状态相比,测算误差减少5.6%和4.3%;在实际交通状态下,采用传统燃油车的测算方法会导致混合动力汽车行驶平均速度为高速区间时油耗和CO2排放量被低估,当行驶平均速度为低速区间时油耗和CO2排放量会被高估。  相似文献   
49.
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诱导信息对乘客的影响,考虑信息提供时间、方式、更新频率及其与 路径属性之间的交互关系,提出融合诱导信息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客路径选择行为决策框架。考 虑乘客在决策时表现出遵循混合决策规则的倾向差异和不同属性感知差异,建立改进的混合效用-后悔模型。将路径属性与诱导信息同时纳入调研情景设计,基于调研结果标定模型中关键参数,结果表明,基于混合决策规则的模型拟合效果最高(调整优度比达0.396)。进一步分析乘客对信息的偏好:相较于下载手机APP,乘客更喜欢社交媒体推送的形式接收诱导信息;引入信息推送频率时间价值,并对比得出,女性、中老年及非通勤乘客更倾向于接受更高频率的诱导信息推送服务;分析各属性弹性值,表明诱导信息提供方式和更新频率应作为管理者的辅助手段,在特定场景下(例如高峰拥堵和突发事故)诱导信息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研究揭示了诱导信息提供方式如何影响轨道交通乘客的路径决策机理,有助于设计更加精准和高效的诱导信息策略辅助客流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50.
针对控制点高程检核效率低的问题,对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和高分辨率EGM2008重力场模型(1′×1′)的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融合这两种技术,提出一种快速获取待定点高程的具体流程和操作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获取的高程外符合精度均小于5 cm;可以有效鉴别已有成果的可用性,并判别其高程系统的类型;该方法不仅准确可靠、便捷高效,而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对类似工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