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61篇
公路运输   250篇
综合类   101篇
水路运输   101篇
铁路运输   90篇
综合运输   2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51.
李冉  杜安用  武强波  童鑫 《专用汽车》2023,(11):29-33+93
主要介绍了一种零部件创新性等级的点检方法,以及根据创新性等级开展的快速设计评审方法。在新一代轻型商用车上运用这些方法,并不断优化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且在正向设计开发过程中基于零部件创新性程度的管控机制。该方法对新车型开发项目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52.
城市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具有影响范围广、涉及主体多、协调工作量大等特点,设计中常会受到进度管控、动态变更、工程量算繁复等因素制约。基于西安火车站北广场综合改造工程,针对工期紧、周边环境复杂与协同需求大等特点,构建BIM正向设计管控平台。通过在设计中严格贯彻平台应用原则、明确专业间数据链传递与冲突解决机制、合理协调模型生长与信息量关系的方式,实现了平台在场地部署、土方开挖分析、参数化建模、机电深化设计、施工模拟与进度管控等方面的应用,解决了开挖优化、多专业协作工作流、快速建模与拼装接驳等问题。实践表明:利用BIM正向设计平台能确保各专业的协同作业,保障模型生长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实现了“一模多用”效果。该平台正向设计效率较传统翻模模式提升了17.3%,使项目提前1个月完工。  相似文献   
553.
以文档为载体的传统设计方法存在着需求表述不明确、设计信息传递不准确、设计变更困难等问题,文章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思想引入设计过程,并以轨道车辆车门系统为例进行可行性验证,形成了一种适用于轨道车辆的产品正向设计流程。首先,详细介绍了MBSE思想的实施过程,包括建模语言、建模方法、建模工具;其次,基于Magic Grid方法论,结合轨道车辆应用场景,进行车门系统正向设计;通过利益相关者需求的不断细化,定义系统和子系统功能,设计系统和子系统活动逻辑,梳理各级接口通信信息,明确系统物理实现需求,支撑后续详细设计阶段工作开展;最后,采用SysML语言描述车门系统的需求、功能、架构模型,并建立相应的追溯关系,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MBSE思想在车门系统设计上得到了成功应用,以模型为载体的MBSE设计方法能够准确传达设计意图和设计信息,有效地提高设计和变更效率,形成的产品正向设计流程可扩展应用于轨道车辆总体系统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554.
基于流固耦合理论,推导海底隧道圆形衬砌结构水压力计算公式。以汕头湾海底隧道为工程依托,结合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建立全包与半包隧道模型,分析不同海水深度、不同防排水形式下围岩渗流场特征,孔隙水压力、衬砌结构位移和能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海水深度下Ⅱ级围岩段隧道稳定性均明显优于Ⅳ级围岩段,Ⅳ级围岩段全包隧道孔隙水压力均大于半包隧道,Ⅱ级围岩段全包与半包隧道孔隙水压力基本一致;对于隧道衬砌结构位移,同一海水深度下全包、半包隧道相差极小,海水深度小于等于15 m时位移随海水深度增加而稳步小幅增大,海水深度20 m时Ⅱ级围岩段位移剧增,Ⅳ级围岩段增幅较Ⅱ级围岩段小;海水深度小于15 m时,全包、半包隧道的能量差异较小且耗散能略小于弹性应变能,海水深度为15 m(半包隧道)、20 m时耗散能明显大于弹性应变能;隧道围岩塑性区单元数量与海水深度正相关,海水深度从5 m增至10 m、15 m增至20 m时,塑性区单元数量呈跳跃式增长。  相似文献   
555.
曾春清  徐勇  屈健  李林 《桥梁建设》2023,(2):105-111
成都西一线跨绛溪河大桥为(55+175+55) m三跨连续曲线异形钢拱桥,桥宽51 m。拱肋呈空间扭曲形态,两拱肋于主跨跨中交汇,拱脚处拱肋与边纵梁结为一体,拱间无其他横向联系,曲线内、外侧拱肋均采用单箱单室钢箱结构。主梁采用纵横梁+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设4根纵梁,均采用单箱单室钢箱梁。主跨内对称布置8对吊杆,呈扇形布置。桥墩采用矩形实体墩,桥台采用重力式桥台,基础均采用群桩基础。3号墩采用纵向固定、横向滑动的减隔震支座,2号墩及1号、4号桥台均采用双向滑动减隔震支座,并在桥台中间设置横向剪力键。应用BIM技术进行上部钢结构100%的正向设计,确保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采用MIDAS Civil和Abaqus软件进行结构性能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桥受力性能满足规范要求。该桥采用先梁后拱的总体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556.
随着铁路工程建设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满足铁路隧道智能设计的应用需求,对铁路隧道BIM正向设计进行研究并完成相关设计程序研发。以Bentley平台为技术支持,结合隧道设计流程,形成了一套铁路隧道BIM正向设计系统,涵盖正向设计方法和设计成果输出。正向设计方法包含模板库参数化设计、构件库参数化设计、隧道纵断面设计、隧道洞身模型生成、隧道洞门参数化设计;设计成果输出包含三维模型应用、工程量统计、二维图纸生成。详细介绍参数化设计、纵断面设计、二三维联动等关键技术方案和程序实现原理,提出在设计数量及体量较大构件和差异性较大构件时智能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并针对性提供解决方案和后续研究建议,总结BIM正向设计在可视化、参数化设计、信息化管理、多专业协同、结合地形设计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557.
新夏港双线船闸闸室横向渗流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新夏港双线船闸闸室在非均质成层地基、多道板桩的条件下的横向渗流特性,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二维渗流模型,验算运行期和检修期的渗透稳定性,提出合理的防渗减压方案。结果表明,渗流等势线在土层交界处发生折射现象,折射程度与渗透系数的相对比值有关,在边墙后粉细砂层内,有明显的水平向层流。最危险的检修工况时,闸室出口段将会发生流土破坏。只在边墙后、中间墙设置防渗墙时,闸室处于流土破坏的临界状态,增加出口段的减压竖向管可有效提高渗透稳定性。边桩侧沿程渗流方向可能改变,沿程水头出现递减后又递增的现象。中间墙内有局部绕流,大部分为静水区,设置防渗墙后两侧会产生较大水位差。  相似文献   
558.
库伦理论(包括库伦理论的补充公式)均未考虑渗流作用,而渗流力本来就是一种体积力,本文对静力模型进行补充,考虑了渗流力的影响,对于重力、荷载、滑面阻力(粘聚力、摩擦力)、挡墙反力、渗流力,这些力不同的排列组合会产生不同的静力模型。在多重静力组合中筛查,给出了一种最简洁的便于分析的静力平衡模型。运用该静力平衡模型,可以分析渗流力的变化规律。本文选择2个工程实例,结果表明在当墙顶坡面坡度较小时(如2°),渗流对挡墙的作用不明显。随着墙顶坡面坡度的增加(如10°),渗流对挡墙的作用力影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59.
为准确高效地分析含裂隙带红黏土边坡在降雨条件下渗流特性,基于荧光示踪法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开展降雨条件下不同裂隙带参数红黏土边坡室内模型试验,实时拍摄降雨过程中含裂隙带红黏土边坡模型水分渗流路径荧光图像,通过识别含荧光强度图像,分析边坡模型中坡表湿润锋、暂态饱和区及体积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历时增长,对比有无裂隙带边坡,湿润锋深度的变化随裂隙带深度和位置等裂隙带参数的不同呈不同的发展趋势,且裂隙带深度和位置的变化对湿润锋深度影响最大;降雨过程中,湿润锋深度与裂隙带深度呈正相关,而含水率变化幅度与裂隙带深度基本呈现负相关;裂隙带参数对暂态饱和区面积形成的影响程度由大至小依次为深度、位置、角度;暂态饱和区主要出现在裂隙底端及边坡表层,裂隙带深度越小,两处的暂态饱和区越容易连通;裂隙带深度增大时,雨水可沿裂隙直接渗入边坡深处,并在裂隙底端形成大面积暂态饱和区,饱和区内基质吸力减小使土体抗剪强度降低,体积含水率增加使得土体重度增加进而引起下滑力增大,将对红黏土边坡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60.
为了研究涵洞在三维场景下的协同设计、模型实时交互创建方法与二维成果转换,基于BIM、协同设计平台与数字化技术,形成了数字化三维铁路箱涵设计软件。提出:(1)各涵洞构件以不同的工程与结构特性分类建模,再整体拼装,将涵洞常用工程参数融入建模过程中,并通过不同的适用条件与分类标签对涵洞进行数据库管理,便于设计复用;(2)基于不同层级构件使其形成构件树列表,对项目中的涵洞工点进行管理,调用协同接口读取线路、地形、路基等关联专业的三维BIM模型作为环境参数与约束条件进行正向设计,实时调整涵节布置、斜交角度、填土厚度、涵轴坡率等结构控制参数;(3)建模完成后,可通过协同接口输出涵洞的结构尺寸、位置信息等工程信息,向专业计算软件与二维出图软件提供交互数据,提高不同专业间、不同设计阶段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并输出二维图纸成果,实现了基于三维协同BIM模型的数字化设计信息高效传递和利用。该铁路箱涵三维设计软件在成达万铁路中进行了应用,快速进行数百个涵洞正向设计,并根据实际环境进行设计调整,优化设计参数,排查不同专业间接口问题,相比以往的设计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三维建模效率,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设计问题,为桥梁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