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3篇 |
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70篇 |
综合类 | 90篇 |
水路运输 | 14篇 |
铁路运输 | 4篇 |
综合运输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为了改善高原冻土区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首先通过测力延度试验、常规试验及美国公路战略研究计划试验对沥青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其次,采用冻融循环飞散试验、车辙试验对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提出测力延度试验的韧性比指标不低于5.0评价沥青低温性能是必要的,并建立了该地区的沥青优选模型. 相似文献
5.
泥炭的微观结构及工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泥炭的微观结构分析入手,研究了泥炭的性质及特点,包括含水性质、强度性质、固结及次固结性质。通过对苏州泥炭、连云港淤泥、南通淤泥质土3种不同性质的软土进行固结试验,分析了泥炭地基与一般软土地基沉降速率的差别。提出了“次主沉降比”的概念和计算式,采用次主沉降比来确定次固结沉降与主固结沉降的比例。次固结系数与土的次主沉降比有一定关系,对于次主沉降比小于1的土,次固结系数变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随着次主沉降比的增大,次固结系数的变化也增大。为了使沉降计算更可靠,建议泥炭地基的沉降计算采用平均次固结系数。 相似文献
6.
7.
8.
以五河口大桥桥面铺装层受力薄弱处沥青混合料为研究对象,选取5种结构类型组合,通过复合板双层车辙试验和复合梁疲劳试验,更精确地模拟实际受力状况,并进行了劈裂试验、冻融劈裂试验以及低温小梁等常规路用性能试验,为铺装层结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结构组合设计中,重点考虑铺装上层的抗车辙性能,对于铺装下层混合料设计则更多的关注其他的路用性能;综合考虑组合结构的抗疲劳性能、抗拉性能、抗水损害性能和低温抗裂性能,桥面铺装下层宜选用粒径较小的级配,添加纤维效果尤佳。综合比较路用性能指标,考虑桥面实际施工状况和经济性,铺装上层采用玄武岩SMA-13沥青混合料,推荐SMA-10沥青混合料作为桥面沥青铺装下层。 相似文献
9.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矿料级配的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以混合料的疲劳性能为目标函数,以矿料的9.5mm筛通过量和矿粉含量为决策变量,对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进行优化。将优化后的级配曲线与Superpave相应的级配进行了比较,完全满足Superpave级配设计要求。经疲劳试验验证,用优化后的矿料级配成型的马歇尔试件的疲劳寿命最长,说明运用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的优化是可行的,这种优化方法可以广泛用于解决目标函数无法用显函数形式来表达的复杂的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级配碎石回弹变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级配碎石具有非线性的应力-应变特性,回弹模量是有效描述这一特性的参数,通过室内动三轴试验能够得到较好的模拟级配碎石回弹模量的模型。分析了影响级配碎石回弹变形特性的各种因素,并进行了试验验证。通过数据拟合发现,Uzan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级配碎石的非线性回弹变形特性,且模型中的回归参数与级配中小于0.075mm筛孔的质量分数有一定的关联性。并针对影响级配碎石回弹模量的两个重要参数:级配中小于0.075mm筛孔的质量分数和含水质量分数,提出相应的取值范围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