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6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体积法对基体沥青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通过肯塔堡飞散试验和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并对水泥胶浆进行配合比设计,最后结合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能、低温性能以及耐油蚀性能等试验对半柔性路面材料的路用性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半柔性路面具有较好的高低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耐油蚀性能。  相似文献   
2.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具有施工方便、节能环保、性能优良等特点,在公路养护工程得到了应用。以宁高高速公路大修养护工程为依托,从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原材料控制、混合料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系统研究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就地冷再生技术具有施工便捷、污染小、旧料回收利用率高、节约成本等优势,在公路养护中得到了利用.以S49新扬高速为例,从适用条件、混合料设计、路用性能验证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对就地冷再生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就地冷再生技术在高速公路养护工程中应用效果理想,可进行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性能源紧张和环境变化,交通运输业已成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道路在建设、运营及养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国外研究机构基于寿命周期评价理念,开发了定量测算能耗及排放的软件。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测算软件的调研分析,吸收借鉴先进成果和经验,为我国道路专业LCA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不同基质沥青中掺加不同剂量的天然岩沥青,采用Sup-20混合料,开展高温、低温性能试验,比较分析确定适宜改性的基质沥青,推荐了最佳岩沥青掺量。根据最佳岩沥青掺量,采用Sup-13和Sup-20沥青混合料,分析比较了基质沥青、天然岩沥青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高温及低温性能。结果表明,天然岩沥青改性沥青能够显著提高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改善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重载交通高速公路大中修养护方案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向8车道重载交通的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为研究对象,提出4种不同的大中修养护方案。从养护成本经济性角度出发,对养护方案分析期内养护成本、交通组织方式经济性和运营者收费损失比较分析,初步提出了效益成本(BC)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加铺4cm SMA-13沥青混合料罩面方案相比于加铺2.5cm SMA-10沥青混合料罩面和铣刨重铺方案,其效益成本较小,综合经济性较优。施工时建议采用半幅封闭施工,另一侧双向客车通行、货车绕行的交通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在役高速公路沥青面层高温性能状况,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现场芯样动态模量试验和汉堡车辙试验评价方法,并在淮徐高速公路、新扬高速公路等在役高速公路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现场芯样动态模量试验和汉堡车辙试验能够较好地判断在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不同结构层位的高温性能状况,可作为在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确评估橡胶沥青路面的环境影响,基于寿命周期评价理念,建立环境影响评估指标体系,并在对沥青路面施工各环节进行能源消耗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分别开展改性沥青、普通沥青以及橡胶沥青路面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从寿命周期的角度考虑,橡胶沥青混合料具有明显的节能效益,但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并无优势。  相似文献   
9.
交通运输业作为节能减排的主要领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该文以国际平整度指数为养护决策指标,以温室气体排放为分析对象,测算了不同养护标准条件下管理者与用户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结果表明:沥青路面寿命周期内减排能力与交通量等级、养护阈值标准关系密切。在交通量等级较高的道路上,应提高道路养护标准,保持路面良好的使用性能,尤其是路面平整度,可显著降低寿命周期内管理者和用户的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10.
蔡海泉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9):272-274+27-28
针对在役沥青路面抗裂性能评价难题,采用半圆弯曲试验方法及临界应变能指标评价其抗裂性能,基于江苏省典型高速公路现场芯样开展了35组上面层半圆弯曲试验,并通过20%和80%分位临界应变能结果提出了在役沥青路面抗裂性能三级评价标准,不同等级临界应变能分级标准分别为0.3 kJ/m2和0.7 kJ/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