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9篇 |
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30篇 |
综合类 | 131篇 |
水路运输 | 8篇 |
铁路运输 | 365篇 |
综合运输 | 7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2篇 |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65篇 |
2020年 | 73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67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山西中南部铁路上峪子隧道下穿S229省道工程实例为基础,研究了相关荷载的确定,以数值计算的方法确定结构截面及配筋。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埋深情况下公路车辆荷载传递到隧道结构的压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压力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津石高速公路下穿朔黄铁路施工为工程背景,设计铁路路基下方框架采用顶推施工,并从线路加固、应力放散、线路防护、工作坑等方面介绍了顶推施工设计方案,阐述了顶推施工过程.现该工程已经顺利完成,表明方案可行,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南京地铁机场线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高速铁路连续梁桥为背景,通过现场监测和有限元计算,研究盾构下穿施工对桥梁上部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盾构隧道所处的地层较好、埋深较大,且盾构隧道施工对于地层的扰动较小,所以盾构隧道施工对于桥梁下部结构的影响很小;由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梁体附加变形很小,均满足控制要求;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桥梁附加内力既对桥梁的受力起到好的作用也有不良作用,且附加力的量值很小,不会对桥梁的正常使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地铁施工下穿建筑物沉降控制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李永敬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06,(2):91-92,103
地铁施工中对既有建筑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期间需制定相应的沉降控制标准。由于建筑物结构形式千差万别,沉降标准也随之改变。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相关技术规定较少,大部分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给施工期间的变形控制带来诸多不便。以北京地铁五号线施工中下穿建筑物的几个实例作为分析对象,对施工中既有建筑沉降控制标准的制定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为进行不确定性数据下地铁下穿施工风险评估,构建了基于三角模糊云贝叶斯网络(BN)的风险分析模型.将三角模糊数与云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定性评判向定量概率分布转化的方法.引入层次分析法(AHP)和状态影响因子得到云数字特征,生成随机风险云与统计方法计算节点条件概率表CPT.以实际工程为依托,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北京市一条城市主干路穿既有及规划铁路立交方案的设计分析,对道路与铁路交叉的节点方案进行了研究。主要对上跨和下穿两种交叉方式进行对比,探讨如何根据现况地形、地质、道路用地及现场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选择合理的节点方案,确保设计合理、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和经济的发展,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道路与铁路立交的建设也日益增多。沿铁路平行布置且紧邻铁路的城市道路交叉口与道路下穿铁路立交的节点是城市路网中的重要节点。它影响着铁路两侧居民的出行和周边土地的开发使用。该节点如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日后的交通拥堵,形成整个路网的瓶颈。从平面布置、道路横断面形式、框架桥宽度、道路纵断面线形、框架桥的净高,平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式、平面交叉口渠化展宽的设计、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等方面逐一分析了道路下穿铁路立交和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基本设计要点。通过对道路下穿铁路立交引道外设置平面交叉口的规定进行初步研究,推导出了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与铁路最小距离的公式。通过分析与计算,讨论了不同的坡度条件下,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与道路下穿铁路立交之间的距离关系,为今后跨越铁路发展的城市道路网规划与节点设计,以及穿越城市规划建设区的铁路或轨道交通项目在纵断面设计时需考虑的城市路网间距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穿越工程中,通常采用预留核心土技术控制隧道开挖过程中掌子面的稳定和变形。结合北京地铁6号线下穿既有盾构区间的矿山法隧道施工实例,对预留核心土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尺寸效应进行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掌子面稳定性与其核心土高度成正比,而核心土纵向长度取0.5倍洞跨、上下底宽度比为2/3时利于掌子面稳定,其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