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37篇
  免费   1432篇
公路运输   24873篇
综合类   22682篇
水路运输   20093篇
铁路运输   14002篇
综合运输   341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873篇
  2022年   1018篇
  2021年   1311篇
  2020年   1398篇
  2019年   1250篇
  2018年   542篇
  2017年   979篇
  2016年   1102篇
  2015年   2077篇
  2014年   4478篇
  2013年   3913篇
  2012年   4279篇
  2011年   4468篇
  2010年   4534篇
  2009年   4964篇
  2008年   5092篇
  2007年   4486篇
  2006年   4140篇
  2005年   4190篇
  2004年   4504篇
  2003年   5197篇
  2002年   3913篇
  2001年   3287篇
  2000年   2724篇
  1999年   1777篇
  1998年   1445篇
  1997年   1458篇
  1996年   1364篇
  1995年   1060篇
  1994年   724篇
  1993年   566篇
  1992年   467篇
  1991年   465篇
  1990年   323篇
  1989年   564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6篇
  1965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21年10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珠江航运"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首次纳入交通运输部规划体系,是指导"十四五"时期珠江航运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加快推进珠江航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明确到2025年,初步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珠江航运体系,航道功能、装备水平、服务品质、保障能力、管理效能显著提升,总体服务能力满足交通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力争新增及改善高等级航道里程超过800公里,实现南宁以下3000吨级船舶直达粤港澳大湾区。  相似文献   
3.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和预测对养护决策和费用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现阶段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包括路表功能性指标、路面结构承载力评价指标等,结合评价原理、评价手段对裂缝、车辙、平整度、弯沉等的评价方法提出改进建议;最后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s)与人工驾驶车辆(HDVs)混行的交通发展模式会促进城市路网容量发生变化,为解析混合交通流对城市路网容量可靠性的影响,构建了智能网联环境下城市路网容量可靠性双层规划模型。为表征CAVs信息获取与自动驾驶的能力,假定CAVs遵循系统最优原则选择路径,而HDVs则根据自身经验选择路径,基于二者路径选择的差异建立描述混合交通分配的下层模型,刻画智能网联环境下的混合交通流分配特性。并且,为了快速求解大型路网交通分配,将下层混合交通分配模型转换为非线性互补下问题进行求解。考虑到实际路网的随机性,以及路网道路通行能力并非固定值,运用具有多种相关性的均匀随机分布理论,建立了的描述城市路网容量可靠性的上层模型。通过蒙特卡洛仿真分析不同CAVs渗透率下的路网容量可靠性,并进一步解析各路段对路网容量可靠性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当需求水平d > 0.5时,路网容量可靠性开始降低;当d > 0.7且CAVs渗透率λ=0时,可靠性小于0.4;当d > 0.7而λ=1时,可靠性接近1,说明CAVs可增强路网容量可靠性。研究还发现,当需求水平处于0.7~1区间时,渗透率的变化对路网容量可靠性有显著的影响,但随着需求的增大,路网处于超负荷状态,渗透率对路网容量可靠性影响较小。此外,CAVs渗透率从0增加至1的过程中,路网中存在“道路容量悖论”现象的道路从19条下降至3条,且当λ=1时路网中仅有1条道路出现了显著的“道路容量悖论”现象,拥堵严重。表明CAVs渗透率的增大可以显著改善路网中的“道路容量悖论”现象,减少路网容量可靠性的波动,提高路网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王正  王建生  韩涛  方周  张阳 《路基工程》2022,(6):141-145
道路的施工建设过程是一个数据容量庞大,数据特征冗杂、信息传递与交互过程复杂的施工活动,传统的施工数据存储、管理与分析依赖于纸质文件和部分电子文件,存在数据利用率不高、数据特征难以挖掘、数据价值难以体现等局限,难以有效地为施工质量把控与运营阶段的数据信息移交提供支撑与服务。因此,提出一种基于BIM的路基路面压实检测数据集成与可视化框架,通过BIM平台与数据库实现在信息模型中集成施工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与数据可视化,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应用与验证。研究表明:框架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可为基于BIM技术的道路施工精细化建设与管理提供思路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自动驾驶技术和共享经济融合产生的共享自动驾驶汽车(SAV)可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出行服务。为探究出行者选择SAV的行为特性,对受访者的社会经济属性、历史出行特性、行为态度特征进行调查,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出行方式选择意向调查问卷,收集到311份有效数据。为充分考虑个体异质性,利用潜在类别分析探究SAV使用者的潜在类别,并将所得潜在类别作为变量融入离散选择Logit模型,建立SAV使用意向的潜在类别-Logit模型。结合多项或混合Logit模型以及划分的3个潜在类别,根据4个合理的模型标定的性别、交通模式、SAV使用人群类型、等待时间等59个变量的参数,识别SAV使用意向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并采用7个拟合优度指标评价多项Logit、混合Logit、潜在类别-Logit等8个模型。利用边际效应分析,探讨出行方式属性对SAV使用意向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涉及3个潜在类别的离散选择Logit模型具有更强的解释性,这3个潜在类别可分别描述为冲动的积极创新者、矛盾的保守创新者和理智的保守使用者;不同潜在类别人群的显著性因素存在明显差异,SAV使用人群类型是不同潜在类别人群共有的显著性因素,其中SAV创新者在各个模型中的显著性水平值均小于0.1;潜在类别-Logit模型的第1类和第2类预测正确率比其他Logit模型分别高出5.9%~28.3% 和5.4%~18.5%,可以更好地解释出行者对SAV的使用意向;出行等待时间对出行者选择SAV的影响最大;当SAV选择概率接近于0.5时,轻微降低SAV人均出行费用最易引起选择私人小汽车的出行者转而选择SAV。   相似文献   
7.
8.
伴随着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复合网络的快速发展,研究不同制式轨道交通的衔接问题对提升线网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十分重要。本文围绕轨道交通跨制式衔接模式及其适应性评价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衔接模式的影响因素,从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建立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粗糙集(RS)法计算主/客观权重并将两者线性加权得到组合权重,从而建立评价模型;最后以重庆市市域铁路江跳线与地铁5号线的衔接模式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线路衔接模式的适应性评价等级为优,与实际情况相符合,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正确性,为轨道交通跨制式衔接模式适应性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詹斌  苏健  张艳秋 《公路》2022,67(3):211-217
对交旅融合进行定义和内涵分析,构建交旅融合体系。以武汉城市圈为例,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交旅融合评价体系,采用Entropy-Topsis模型对9个地区交旅融合优度进行评估。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交通旅游协调度较高,但竞争力差异显著;具备优先发展地理条件和资源配置地区的交通运输早期已发展较为完善,对旅游的贡献力度更大,交旅融合竞争力更强;交通的快速发展破除了马太效应的荫蔽作用,天门、潜江、仙桃等地通过运游结合打造田园特色增加了综合发展潜能。因地制宜提出建设特色路网产品、创新“高铁/飞机+旅游+互联网”模式、打造功能性旅游品牌以及开通交通、旅游信息资源共享综合数据平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施画公交专用道是落实公交优先策略、改善公交服务质量,提升交通系统效率的重要策略。近年来,如何提高公交专用道设置的科学性、提升服务效能受到广泛关注。为科学定量评价公交专用道设置的正、负效能,建立基于多维运行影响的公交专用道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主观层次分析法和客观离差最大化法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方法,实现对公交专用道效能的定量化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确定专用道效能的影响因素集,建立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效能影响模型,以变量重要性来测度各因素对公交专用道效能的影响程度,并以北京市域京藏高速、京港澳高速、三环路等公交专用道的多源监测数据为基础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效能评价模型能较为精确地刻画公交专用道效能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效能影响模型结果表明公交专用道设置形式对其效能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路段的交通饱和度,公交车流量、专用道断点密度、路段速度、公交客流量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提出的模型精度明显优于逻辑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等其他模型。研究成果可为公交专用道的精细化设计和科学设置提供重要的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