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14篇
  免费   1355篇
公路运输   7717篇
综合类   10080篇
水路运输   6880篇
铁路运输   5170篇
综合运输   922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426篇
  2021年   731篇
  2020年   878篇
  2019年   430篇
  2018年   375篇
  2017年   614篇
  2016年   528篇
  2015年   943篇
  2014年   2083篇
  2013年   1692篇
  2012年   2460篇
  2011年   2639篇
  2010年   2006篇
  2009年   1934篇
  2008年   2181篇
  2007年   2865篇
  2006年   2602篇
  2005年   1521篇
  2004年   938篇
  2003年   656篇
  2002年   466篇
  2001年   385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驾驶员在隧道中间段因驾驶疲劳带来的行车安全问题,对隧道驾驶疲劳唤醒段设置长度进行研究。首先,建立疲劳唤醒段的刺激量与其产生疲劳唤醒后对驾驶员的唤醒程度以及唤醒维持时间的相互关系; 然后,进行蓝、紫、青3种色彩,3种亮度及5种刺激持续时间共45种不同刺激量组合下疲劳唤醒段的静态唤醒试验,研究隧道疲劳唤醒段不同刺激量对被试驾驶员唤醒程度的影响规律,建立刺激量与唤醒程度的相关关系模型,得到疲劳唤醒段刺激量应不低于8.84 cd·s/m2; 最后,分析不同刺激量的疲劳唤醒段对驾驶员唤醒的维持时间,建立不同运行速度条件下疲劳唤醒段刺激量与唤醒维持时间的相关关系模型,根据不同运行速度下隧道疲劳唤醒段侧壁可设置的最高亮度,得到不同运行速度下隧道疲劳唤醒段应设置的长度。当设计速度为60、80、100 km/h时,第x(x∈[1, N-1])处疲劳唤醒段的设置长度分别为160、200、220 m,第N处疲劳唤醒段的设置长度应保证剩余路段驾驶员的正常驾驶,且不低于65、80、90 m。  相似文献   
2.
目前桥梁基础的波浪力计算大多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进行研究,但数值模拟存在计算成本高、耗时长等缺点。因此基于线性势流理论首次推导了承台-群桩结构的波浪绕射作用计算公式,求解得到了承台波浪力的半解析解。首先将承台-群桩结构简化为上层穿出水面、下层嵌入水底的双层多柱体结构,其中上层单柱体代表承台,下层多柱体代表群桩。然后将计算域划分为承台外侧和下侧2个子域,子域间的交界面函数通过傅里叶级数处理,通过匹配特征函数展开法对每一个子域的速度势函数进行求解,最终得到承台表面波浪力。在进行解的收敛性分析和与边界元软件进行大量的对比验证后,分析了桩半径和承台高度对承台表面波浪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小波数范围内,承台表面的量纲一的波浪力会随着群桩的存在而增大,并随着桩半径的增加而进一步增大;同时承台高度的增加会首先对波浪力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但在承台高度达到某一临界值后,承台量纲一的波浪力将会减小。首次基于势流理论推导的双层多柱体波浪作用的理论公式,为承台-群桩结构表面波浪力的求解提出了一种新的半解析方法,相较于数值模拟,其能在保证结果准确性的同时,也能使得计算更加方便快捷、成本低廉,为之后波浪作用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地公轨合建工程35+50+35m大跨“槽型+箱型”组合截面连续混凝土梁结构体系特殊、受力行为不明确,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研究其受力行为,并对设计提出建议。研究表明:①“槽型+箱型”组合截面满足平截面假定;②组合截面槽型、箱型部分纵向不同截面、同一截面边/中腹板剪力分布存在显著差异;③槽型部分边腹板与底板衔接处应力集中明显;④槽型部分边腹板与底板衔接处应加强配筋、桥面板悬臂根部及跨中配筋可取包络设计。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体系革新策略,首先分析了产教相融合的元素及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效果,其次对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体系革新建设路径予以了细化探析,分别从教学体系思路框架革新、专业教学体系革新及明确建设目标等三大方面深入论述。最后对教学体系革新策略开展后产生的预期结果予以了分项明确。旨在为社会与汽车行业培养出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以跨深汕西高速公路新建广州至汕尾铁路大桥为研究对象,应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全桥分析模型,分析采用上塔柱分散锚固、塔顶集中锚固的抛物线和圆曲线桥塔的受力,进行桥塔形式和锚固构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塔型轴力基本相当,弯矩差异较大,集中锚固时最大弯矩为塔顶正弯矩,分散锚固时最大弯矩为塔顶负弯矩,且抛物线和圆曲线桥塔采用分散锚固时的最大弯矩数值分别为采用集中锚固时的9.7和1.8倍;抛物线拱形塔采用上塔区分散锚固形式更为适宜,受力状态更好;圆曲线拱形塔采用塔顶集中锚固或上塔区分散锚固形式均合适,当圆曲线拱形塔采用塔顶集中锚固时,塔间设置横向索可有效改善桥塔变形和内力状态;桥塔形式可结合建桥条件和受力要求进行选择;塔顶集束式锚固构造传力途径明确,结构受力合理,技术可行。  相似文献   
6.
简述人像识别系统的技术要点和主流方案,对常见的两种部署方案——图像回传和视频流回传进行比选,并给出推荐方案;结合某市轨道交通3号线现状,讨论在既有线建设人像识别系统时需要注意的工程要点,包括前端摄像机的利旧与补充、传输带宽的计算与扩容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长距离线路动应力测试,编制适用于车轴磁粉探伤周期优化研究的台架试验谱。首先,分析测试结果中车辆载重、线路工况、运行交路对车轴动应力的影响,并考虑车轮失圆的影响,确定不同影响因素的灵敏度;然后,进行应力谱极值推断,得到车轴外推应力谱;最后,得到台架试验谱,并开展台架疲劳试验。结果表明:车轴最大应力截面上的最高频次应力,在动车组满载运行时增大至空载运行时的1.2倍,在曲线和道岔工况下相较于直线工况分别增大了15.6%和13.0%;车轴动应力极值在动车组运行于不同交路时约有16 MPa的波动,随着外推里程的增加,极值逐渐趋于稳定;外推应力谱可划分为极值应力区、高频次应力区、过渡应力区3个区域,在应力分区的基础上等损伤建立了3级台架试验谱;在完成含表面2 mm深弦形缺陷车轴的108周次疲劳加载台架试验后,缺陷表面和根部未萌生微裂纹,车轴磁粉探伤周期延长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普速铁路繁忙干线,测试了累计通过总质量800~1 100 Mt线路钢轨的硬度、廓形、磨耗和锈蚀深度、焊接接头平直度,调研了钢轨使用和伤损情况。结果表明:钢轨踏面中心硬化率不大于7%;打磨后钢轨实测廓形与60N标准廓形在轮轨接触区域竖向偏差不大于0.2 mm;钢轨垂直磨耗在3.0~5.7 mm,轨底角边缘厚度在8.35~14.52 mm;每公里钢轨重伤量0.2~3.4处,未超过钢轨大修所需的2~4处的上限;按周期打磨的钢轨无鱼鳞纹、波磨、擦伤、肥边等伤损;钢轨磨耗、锈蚀等伤损未达到轻伤标准,满足旧轨使用条件,厂焊焊接接头平直度基本满足标准要求。调研成果可为修订Q/CR 407—2018《铁路旧轨使用和整修技术条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初支拱盖法地铁车站通常较大,施工中变形控制一直是重点。为优化施工开挖顺序,保证施工安全,结合贵阳地铁施工案例,通过数值模拟进行开挖工序参数优化,并对优化后的施工方案进行长期监测,最终形成以下结论:(1)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提前获知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工序,可以有效预演施工过程,为施工优化提供详实参数;(2)在初支拱盖法施工条件下,采用缩短开挖进尺和增加初支刚度的方式可以减少围岩扰动,增加岩体稳定,有效保证结构安全;(3)实际施工中,临时支撑拆除和核心土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占总沉降量的近50%,施工中需要严格把控。  相似文献   
10.
国内基坑设计规范对悬臂式支挡结构嵌固深度的计算规定有较大争议,安全富余不足;欧洲标准和英国标准中的计算规定虽然理论正确,但采用传统简化方法计算得到的嵌固深度偏于保守。对悬臂式支挡结构嵌固深度的计算原理进行总结,并对国际和国内基坑设计规范中相关规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建议采用分项系数法并考虑严格的力和力矩平衡条件,进行悬臂式支挡结构的嵌固深度计算,得到的嵌固深度大于国内设计规范的计算结果,小于国际上通用简化方法的计算结果。采用改进的计算方法在理论上更合理,可以保障悬臂式支挡结构的安全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