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8篇
  免费   588篇
公路运输   2811篇
综合类   3718篇
水路运输   2741篇
铁路运输   1183篇
综合运输   75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272篇
  2021年   320篇
  2020年   395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258篇
  2017年   344篇
  2016年   345篇
  2015年   502篇
  2014年   772篇
  2013年   618篇
  2012年   947篇
  2011年   900篇
  2010年   705篇
  2009年   681篇
  2008年   657篇
  2007年   843篇
  2006年   699篇
  2005年   428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速动车组发生空气弹簧压力低故障后,车辆自动限速运行,需要停车检查或车辆入库后根据故障信息来推断故障原因。为了能在故障发生前进行预判,文章提出了基于模型的预测方法。模型以车载无线传输装置记录的历史故障数据和健康管理系统报表数据为故障预测的数据来源,通过分析静态和动态数据确认模型关联参数,从阈值、差值、空簧压力下降速率3个维度搭建预测模型,并通过实车跟踪,成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参数特征复杂度高的铁路产品,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RF)结合前向序列选择(SFS)算法的铁路产品检验检测数据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方法,以辅助基于经验的识别方法。创新使用RF-SFS算法,将其应用于铁路隧道防水板检验检测数据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研究。根据多年铁路隧道防水板检测数据,建立RF模型,获得了影响铁路隧道防水板检测结果的特征关键性评分序列。随后,结合SFS方法得出关键性评分序列的阈值,将排名前6位的影响因素识别为关键特征,模型的预测能力达到99.98%。为验证关键特征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对比分析3种模型在使用不同特征子集时的预测能力。当仅选用关键特征时,3种模型的预测能力均达到最佳,加入冗余特征后模型的预测能力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地公轨合建工程35+50+35m大跨“槽型+箱型”组合截面连续混凝土梁结构体系特殊、受力行为不明确,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研究其受力行为,并对设计提出建议。研究表明:①“槽型+箱型”组合截面满足平截面假定;②组合截面槽型、箱型部分纵向不同截面、同一截面边/中腹板剪力分布存在显著差异;③槽型部分边腹板与底板衔接处应力集中明显;④槽型部分边腹板与底板衔接处应加强配筋、桥面板悬臂根部及跨中配筋可取包络设计。  相似文献   
4.
为精细化描述无信控路段人行横道处行人过街决策及微观运动行为,本文在行人过街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战术层-操作层构建行人过街双层模型。其中,在战术层面,针对行人分步决策特性,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路侧和路中行人过街决策模型;在操作层面,针对传统社会力模型在描述行人过街时表现出的局限性,引入行人主动避让力和人行横道对行人的作用力,构建行人过街微观运动模型。最后,通过AnyLogic仿真平台实现行人过街双层模型仿真,并根据实际数据和仿真结果分析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相较于路侧决策模型,行人性别、停车视距内的车辆数和行人距潜在冲突点的距离这3个因素对行人路中决策结果影响更显著,引入行人主动避让力和人行横道对行人作用力的改进社会力模型,能更好地反映无信控路段行人过街时的行为特征。无信控路段人行横道处行人过街行为仿真模型的有效建立,能为后续行人过街安全改善方案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施画公交专用道是落实公交优先策略、改善公交服务质量,提升交通系统效率的重要策略。近年来,如何提高公交专用道设置的科学性、提升服务效能受到广泛关注。为科学定量评价公交专用道设置的正、负效能,建立基于多维运行影响的公交专用道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主观层次分析法和客观离差最大化法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方法,实现对公交专用道效能的定量化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确定专用道效能的影响因素集,建立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效能影响模型,以变量重要性来测度各因素对公交专用道效能的影响程度,并以北京市域京藏高速、京港澳高速、三环路等公交专用道的多源监测数据为基础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效能评价模型能较为精确地刻画公交专用道效能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效能影响模型结果表明公交专用道设置形式对其效能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路段的交通饱和度,公交车流量、专用道断点密度、路段速度、公交客流量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提出的模型精度明显优于逻辑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等其他模型。研究成果可为公交专用道的精细化设计和科学设置提供重要的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6.
基于CRH5型动车组牵引逆变器车载数据,利用概率论解决了原始数据的零漂问题,给出了适用于全工况范围的IGBT模块损耗计算方法,分析验证了文章提出的带水冷基板热网络模型在导热硅脂层耦合的合理性,采用有限元热仿真的方法验证了热网络模型的有效性,并给出一种适用于本领域工程实际应用的热阻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减少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事故造成的损失,定量剖析不同因素对事故严重程度的差异性影响至关重要。基于上虞区2018年10304起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事故,分析该类事故的严重性分布情况和时间与空间分布特性。以事故严重性为因变量,将其有序分为未受伤、轻伤及重伤事故3类,从时间、空间、道路、环境、骑行者及车型6个方面,选取17个事故严重性潜在影响因素, 采用多项Logit模型、有序Logit模型、广义有序Logit模型及偏比例优势模型进行拟合度对比分析,并以最佳模型(偏比例优势模型)和边际效应,量化分析各因素对事故严重性影响的显著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除节日类型、车道限速、车流相交角及温度对事故严重性影响不显著外,其余 13个因素都有显著影响,事故时间、光线亮度、骑者性别、骑者年龄、车辆类型及电动自行车类型违反平行线假设;对该类事故严重性影响最大的前4个因素为电动自行车类型、机动车类型、骑行者年龄与性别,其边际效应绝对值的最大值均超过61%,事故区位、道路类型及光线亮度的影响较大(20%~30%),事故时间和风力等级影响较小(10%~20%),而季节、事故位置、慢行干扰度和天 气状况的影响最小(≤8%)。基于各因素的差异性影响,为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了有效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慢行系统规划方法对具体实践工作的指导性和操作性,研究提出基于使用者需求分析的慢行系统规划"需求引导法",用于指导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慢行系统规划。"需求引导法"的操作过程首先通过分析山水格局和用地结构,建立慢行系统初始方案,其次对初始方案进行需求侧要素点和供给侧要素点两方面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初始方案进行多轮优化调整,从而构建宏观层面供需平衡的慢行骨架系统。中观层面根据组团功能、慢行交通集聚程度划分慢行分区,并结合路网条件供给,提出各分区的慢行发展模式。最后以厦门市为例说明"需求引导法"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9.
重型工程车行驶过程中事故风险大,发生恶性事故的概率高,易造成重大生命和经济损失,其运输安全管理问题面临挑战。为探究重型工程车驾驶人驾驶稳定性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开展重型工程车自然驾驶试验,提取车辆运动学、道路条件、驾驶人状态和工作时间等数据;采用速度均值和速度标准差表征驾驶人驾驶稳定性,以睡眠模式、道路线形、道路类型、交叉口影响区、载重量和工作时间作为解释变量,构建考虑驾驶人个体异质性的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模型结果表明:通过与线性模型比较,速度均值模型需考虑随机效应,睡眠模式、道路线形、道路类型以及载重量对速度均值均存在显著影响,睡眠模式为“差”的驾驶人更倾向于较低的速度;速度标准差模型排除驾驶人个体异质性,道路线形、交叉口影响区、道路类型、载重量以及工作时间均对速度标准差影响显著;为提高重型工程车驾驶人驾驶稳定性,建议驾驶人形成健康良好的睡眠模式,关注道路线形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在经过交叉口影响区、空载状态或白天行驶时需更加谨慎。研究结果可为重型工程车驾驶人的危险驾驶行为矫正以及工作调度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适配于螺旋桨的船尾线型+泵喷推进器”构成的船舶泵喷推进系统,提出一种基于统计学习的实船快速性预报新方法。[方法]以某大型水面船舶泵喷推进系统为对象,通过神经网络学习典型推进泵的推力系数图谱曲线,综合运用船-桨配合时的K_(T)-J曲线和船体-喷泵配合时的推力特性曲线,建立“仅需船舶阻力曲线就能实现船舶泵喷推进系统实船快速性预报”的新方法,并基于船模阻力试验、泵喷模型敞水试验及船体-泵喷自航试验的测量换算结果对实船推进性能的预报结果开展精度校验。[结果]校验结果表明:在航速18~30 kn范围内,船舶泵喷推进系统的自航转速、推力和功率的预报误差可控制在5.4%以内,其中设计航速附近的误差甚至小于2%;船体-泵喷的相互作用程度介于船-桨与船体-喷泵之间且幅值相对较小,推力减额系数为趋向于0的极小值,故船舶泵喷推进系统是介于桨轴推进系统和喷水推进系统之间的产物。[结论]该预报方法有利于提升船舶泵喷推进系统实船快速性预报的能力,可为新型舰艇泵类推进系统总体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