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3篇
铁路运输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研究复杂温度荷载对高速铁路大跨度连续梁桥上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无缝线路力学特性和轨道几何形位的影响,基于梁轨相互作用理论和有限元法建立耦合模型,分别分析了桥梁均匀温度荷载和温度梯度荷载作用下的无缝线路力学特性,研究了两种荷载对轨道几何形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桥梁温度梯度荷载作用下无缝线路的力学特性与桥梁均匀温度荷...  相似文献   
2.
以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为出发点,从居民出行满意度、交通方式经济性、城市交通可持续性三方面,构建了适用于突变评价法的城市客运结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探讨了定性指标的量化方法. 根据作为控制变量的子指标的个数,考虑“互补”与“非互补”原则,利用尖顶型、燕尾型和蝴蝶型三种常见的突变模型的归一公式,自下而上求出各种交通方式的隶属度函数值. 针对突变理论用于评价时具有分值偏高的缺陷,提出采用线性方程进行得分变换的方法来解决. 依据不同交通方式及其所占的比例对城市客运结构评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加权计算,得到综合评价模型. 结合淮南市客运结构现状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3.
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土地利用、能耗、排放三方面,对以小汽车为主导和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两种典型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在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并依据国内外多个城市的相关统计数据,提出了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应采取的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其它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将小波变换和BP神经网络进行紧致型结合,提出了基于BP小波神经网络的高速公路交通事件检测算法,即采用小波函数代替BP神经网络的隐层节点函数,相应的输入层到隐层的权值以及隐层阈值分别由小波函数的尺度参数和平移参数代替,以上下游检测器的速度、流量和占有率作为算法的输入,采用梯度下降法进行网络训练,构建适合于交通事件检测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最后在Matlab中实现了对新加坡AYE仿真数据的实例分析,并将其与现有的经典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P小波神经网络算法在检测率和平均检测时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电力机车通过受电弓碳滑板与接触网动态滑动接触而获得电力。由于线路不平顺等原因,会造成弓网脱离接触,产生离线火花,即燃弧现象。进行燃弧检测对受电弓和接触网的日常维护都十分重要。基于燃弧的光学特性,利用图像处理处理技术判断燃弧并计算出燃弧单次持续时间和区段的离线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计算出较为准确的燃弧持续时间和离线率。能有效地评价弓网受流质量地性能。  相似文献   
6.
拉弧现象会造成供电质量降低、影响乘坐舒适性以及加剧离线率等一系列危害。为了提高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基于拉弧的光学特性,利用紫外相机对弓网进行跟踪拍摄,并在Lab VIEW软件中结合图像预处理、边缘提取、直线提取等一系列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判断拉弧的产生并且实时计算单次拉弧的持续时间以及燃弧率。研究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检测拉弧的产生,精确计算拉弧持续时间及燃弧率,实现弓网拉弧的实时在线监测。满足电气化铁路工程运营及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船舶数量的日益增长,密集通航水域AIS系统的信道负载迅速增大,出现系统时隙冲突、信道拥塞、AIS网络通信异常等现象,导致AIS应用的可信度降低,成为船舶航行安全的隐患.为了更为精确、及时地反映AIS网络通信性能的实际状况,基于AIS综合应用平台实时监测AIS网络通信性能指标,以长江武汉段AIS数据为基础,选取一周的指标监测数据,从网络容量、网络信道负载率、网络吞吐率、网络阻塞率、网络利用率5个方面对该水域AIS网络通信性能进行评价分析,并通过仿真研究了AIS网络通信性能的变化趋势和极限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长江干线武汉段AIS网络信道负载率在15%左右,吞吐率接近100%,通信性能良好.随着船舶数的增加,网络信道负载率达到60.5%时,出现AIS网络通信阻塞现象,并得到通信阻塞时13种运动状态下的船舶数分布.研究结果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研究水域的AIS网络通信性能,为内河海事主管机关监控、管理、调控AIS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