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研究高水位环境下沉管隧道模袋砂围堰的破坏形态与破坏机制,依托广州市洲头咀沉管隧道,通过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探讨高水位环境下沉管隧道高坡率模袋砂围堰失稳破坏形态,提出相应的破坏控制指标与评价方法,并通过数值计算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1) 硬质地基中,模袋砂围堰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会出现边角处应力集中张拉破坏与砂袋界面处应变局部化破坏,水平荷载作用下表现为内部或整体滑动; 2) 软弱地基中,由于地基承载力不足,会引起围堰局部脱离或底层模袋张拉破坏; 3) 实际工程中,模袋砂围堰中的模袋难以被贯穿撕裂,无法形成围堰内部整体弧形滑动; 4) 模袋砂围堰存在明显的包裹增强效应,能有效提高整体稳定性,高水位环境中模袋砂围堰设计坡率显著大于常规土石坝围堰设计坡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工程区区域地质环境、滑坡所在山体基本地质条件研究,分析了该滑坡的成因机制,认为吊钟坝滑坡体的形成历史与钟坝河的发育过程紧密联系,特殊的岩性组合造就了该区特殊的河谷形态,并提供了广阔的第四系物质赋存空间,进而演化形成了现有的崩塌体空间形态和变形表象.在深入分析该滑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地形地貌、变形迹象及物质组成差异性为依据,对该滑坡变形机理进行论述,重点评价影响堆积体稳定性的诱发因素.结果表明,堆积体滑坡的变形机制是受黏土层的控制,堆积体在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产生蠕滑-拉裂变形,并具有牵引式破坏的典型特征.最后采用极限平衡法分析了堆积体整体及局部的稳定性,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该滑坡整体基本稳定,暴雨工况下,可能存在小规模的变形破坏.  相似文献   
3.
杨春山  何娜  刘力英  汪传智 《公路》2020,(3):356-360
上覆土层破坏形态合理理解与认识,对于垂直顶升法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助颗粒流程序二次开发,模拟管道垂直顶升施工过程,揭示垂直顶升过程上覆土层的破坏机理、范围及发展路径,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研究上覆土深度对土层破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管道上覆土层剪切破坏面具有非线性特征,满足三次函数分布,既有成果假定破坏面沿特定倾角线性分布不足;上覆土顶部破坏范围2.97 D,显著大于经验取值范围(1.2~1.5)D,说明现有研究破坏范围取值不准确;垂直顶升施工上覆土经历挤压剪切→破坏开裂→裂隙延伸→破坏面贯通→裂隙扩展→形成上覆土柱→土层重分布→填充裂隙的过程;不同上覆土层深度对应的破坏特性相近,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大,顶部破坏范围呈二次函数增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