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整个汽车行业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短短几年中,公司兼并、品牌重组事件时有发生。如"通用汽车"放弃了经营不善的土星、庞蒂亚克、萨博等品牌,同时还有大量全球范围的品牌被重新划归了所属集团,比如克莱斯勒、沃尔沃、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等等。与各大集团的主力品牌相比较,一系列高端豪华品牌在这一轮调整中同时面临了需求骤降、经营陷入泥潭、未来盈利水平受到质疑等多重困境。在度过了艰难的整合期之后,许多品牌放弃了之前保守的产品规划,纷纷开始重新布局产品线,以迎合  相似文献   
2.
<正>长久以来,日系车企既是中国市场的开拓者,却也是市场中最保守的企业集团。在更多品牌不断涌入,消费需求进一步细分的情况下,日系品牌在其产品线综合竞争力上的劣势暴露无遗,而这正是日系车企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时间进入201 4年,当我们回过头总结过去两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发展所经历的起伏,钓鱼岛所属权风波显然是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几乎停滞的终端销售迫使日系汽车制造商在2012年四季度几乎陷入半停产的状态,在201 1年遭受东日本地震的基础上产销再次遭受冲击,最终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下滑到不足20%。进入2013年后,在各品牌新产品的推动下,三大日系厂商主要产品的生产规模相继在上半年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更重要的是,钓鱼岛风波迫使日系企业重新审视中国市场,调整在中国市场的战略,一系列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全球汽车工业经过一百年的发展,无论在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品牌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或通过收购兼并,或通过自我创新,目前主要的全球企业在不同的市场或不同的产品级别都分布了不同的品牌,来确保品牌与产品与市场间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需求市场的中国预计将保持高速增长,在目前宏观经济及物价水平稳定的背景下,各级城市汽车消费的需求相对乐观,在限购阴影笼罩下的大型城市甚至会出现增速加快的局面。2013年市场表现优异中国汽车市场刚刚经历了振奋人心的一年,与2013年全年国内宏观经济走势,或是全球其它汽车市场发展相比,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可谓相当优异,全年国内轻型汽车(不含整备质量6吨以上中重型客货车)生产总量增速接近14%,增速比2012年提高接近十个百分点。在2013年全球轻型车生产总量增长3.6%的背景下,中国汽车生产占全球生产总量的份额预计将由2012年的22.4%增长至24.6%左右。  相似文献   
5.
2 012年中国狭义乘用车市场已达到1250万辆的规模,预计2013年1~6月狭义乘用车市场仍然会有接近13%左右的增幅.从规模上来看,中国乘用车市场已完全可以纳入成熟市场的行列;从产品上来看,无论是国内生产的车型还是进口车型,从整车尺寸、车身形式、动力系统等各个方面已基本覆盖了全球汽车工业内的全部车型.然而当我们审视不同的企业在国内的发展状况,以及我们自主品牌企业在国内的生产,很容易发现,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在产品线上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高端产品.简单分析可知,自主品牌的高端之路将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收购沃尔沃品牌也会使吉利更容易打开海外市场的大门。这样的目的并不让人惊讶,也很好理解。可是事情远非一方出售一方收购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7.
CR-V是SUV市场的开发者 中国人对于吉普或SUV并不陌生,北京212、切诺基依然是中国百姓对于汽车最初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候中国人将这些车型都叫做吉普.然而真正打开中国SUV市场的车型并不是来自北美大陆,而是来自邻国日本,在东风与本田成立合资企业后的2005年,CR-V以其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丰富的配置以及实惠的价格迅速走俏,很快东风本田的产能成为制约其在中国发展的唯一因素.与之前国产的大量SUV车型不同的是本田CR-V采用的是轿车的承载式车身结构,虽然通过性能较传统非承载式大梁车身结构有所降低,但是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的改善获得了更多普通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8.
2008年前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北美三大先后陷入经营困境,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汽车行业的结盟与重组一直到今天仍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发酵。2012年3月,通用与PSA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全球性的战略联盟,成为了这一波浪潮中最新的动向。与2000年前后戴姆勒收购克莱斯勒,通用收购萨博,福特收购  相似文献   
9.
集中度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至今已实现接近年2000万辆的生产规模,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在不含"微面"的乘用车领域内2012年全国三分之二的产量是由中外合资的合资企业所完成.在产业集中度方面,全国90%的产量由产量排名前27家整车生产企业完成.前十名的企业所完成总产量不足60%,尽管有3家整车制造商在201 2年年产量突破100万辆,但是61个乘用车企业平均每家企业产量仅21万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