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5篇
综合类   1篇
水路运输   2篇
综合运输   2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1.
介绍了天然气管道投产使用的流动气体蒸发法、真空干燥法和干燥剂干燥法的原理和工艺,以及真空干燥和干空气干燥的计算模型。对真空干燥、干空气干燥和二者结合的方法用于管道投产前的干燥进行了研究,提出管道应采用结合干燥法的建议,并对管道干燥所需的时间进行了预测,单独使用真空干燥法比单独使用干空气干燥需时长,且二者结合干燥的方法干燥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2.
马骝洲过海隧道采用盾构机施工,穿越地层存在隐伏孤石。采用地震散射新技术对孤石进行探测,获得了隧址区岩土介质三维波速分布。发现波速高于2 400 m/s与隧道有关的孤石25处,其中9处直径3 m以上。隧址区施工了2 426个钻孔对孤石进行验证和钻孔爆破处理,保证了隧道的施工安全。实践表明,以物探技术为先导,配合钻爆处理,是解决盾构施工中孤石威胁的经济、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天津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周边敏感资源的特点,对天津港典型LNG码头的运输货种及燃料油的污染危害性进行了分析,对码头及船舶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研究。运用Oilmap溢油轨迹和归宿模型,采用情景分析法假定溢油事故场景,对燃料油泄漏事故进行了模拟。根据研究结果,对天津LNG码头提出了风险的防范措施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隧道地震超前预报技术现状分析与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应用的隧道超前预报技术有陆地声纳、负视速度法、HSP水平剖面法、TSP203、TGP206、TRT等多种,良莠不齐,缺乏严谨的科学基础。普遍存在的技术缺陷有两点,其一是未能区分地下三维波场和滤除侧向波,其二是不能准确地确定围岩波速和准确定位,这些技术缺陷给超前预报带来很大的风险。为克服上述点,作者开发出TST超前预报技术。通过对隧道内三维地震波场的复杂性和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深入研究,建立起隧道超前预报技术严谨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流程,促使超前预报技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蒋辉 《船艇》2001,(10):34-38
前苏联克雷沃夫中央研究院国家科学中心在50-60年代进行了一型试验性小型潜水导弹艇的研制,具有独特的设计原理。该型艇的设计编号为1231,主要用于在狭窄水道处对战舰和运输船实施突然的导弹打击;在靠近敌方的海军基地和港口、  相似文献   
6.
赵晓鹏  蒋辉  赵永贵 《隧道建设》2019,39(Z2):352-357
针对珠海横琴海底盾构隧道孤石探测这一工程勘察难点,选用具有高分辨特点的地震散射新技术,通过小排列密集采集方式,进行2 m×1 m 的网格观测,获得轴向间距1 m、横向2 m、垂向0. 5 m 的三维速度结构和地质界面分布。以波速大于2 400 m/ s 为识别基岩与孤石的指标,得到其高程分布;对三维波速结构进行水平、纵向和横向切片,展现基岩与孤石的分布图像。勘探发现 26 处孤石,其中9 处直径超过3 m。通过证实,物探与钻探的吻合率达到90%,平均深度误差在1 m 以内。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地震散射技术具有采集灵活、分辨率高的特点,特别适合孤石勘探。  相似文献   
7.
以岐山隧道为依托,建立三维离散元数值计算模型,对铣挖法的吃刀深度、截割厚度、截割方式三个施工关键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全风化花岗岩条件下,铣挖机最优吃刀深度为13.0 cm;随着截割厚度增大,平均垂直力和平均滚动力均增加,截割厚度12.5 cm为艾卡特ER1500-3L铣挖机最大截割厚度;从节能和减少刀具磨损来说,顺切更有利。  相似文献   
8.
随着船舶工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深化、拓展。科研成果逐年增多,在总公司船舶行业,每年有大量的科研项目获总公司科技成果奖。这对科研成果研制人员、科研管理部门和获奖项目成果档案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即:如何强化科技成果档案的形成过程管理。以规范、完善、准确、系统的外在质量和内在质量,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本文通过联系多年的工作实践,就这一课题,分析了目前船舶总公司科技成果档案存在的问题,探讨和提出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结合承秦高速公路的检测实践,论述了射线正交性、射线密度、单元体数目对桥梁CT成像可靠性和分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桥梁CT图像直观、位置准确、结果可靠,能满足工程质量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0.
结合隧道病害诊断与治理的实践,介绍了地震CT、高密度电法、SSP地震散射技术在隧道开裂、突泥涌水、坍塌等病害诊治中的应用,包括物探方法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能解决的工程与地质问题,文章特别强调物探工作应该主动为病害整治方案服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