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4篇
铁路运输   1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算单位权中误差,采用■是不严格的,因为它把V~TPV与V~TPV的平均值混为一谈。为此,有学者基于χ~2统计量,按每次平差所得的V~TPV计算单位权中误差,精度有所提高。但是,该方法没有研究该单位权中误差与传统方法单位权中误差的理论关系。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推导了新旧方法的理论关系,并给出了模拟算例。结果表明:新方法的单位权方差是无偏估计,新旧方法单位权中误差近似相等(但含义不一致,数字近似相等),新方法单位权方差的方差大约是旧方法的1/m,故新方法更有利于单位权中误差或方差的准确计算;新方法未知数X的估值是无偏估计,新方法未知数X方差阵与旧方法近似相等,且新方法未知数X的相关计算等于或优于旧方法;模拟算例验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水准仪i角检验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误差传播定律,定量、深入地分析了水准仪i角检验的误差,得到了一些正确认识,指出了一些错误认识,并回答了在一定条件下为什么水准仪i角检验时标尺间距为60~80 m,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献[3],从更一般的角度证明了:条件平差函数模型与间接平差函数模型是等价的,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函数模型与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函数模型也是等价的.这样,就更普遍和更深刻地揭示了它们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文献[1,2]的方法再作补充,使之能求双交点,但发现对于直线与圆曲线或缓和曲线相切及直线与缓和曲线相交两点还是在实用上可能无效;并借助模拟算例对文献[3]中的方法和文献[1,2]中经补充后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实用上不宜采用文献[1,2]的方法,而应采用文献[3]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牛顿迭代法建立直线与线路交点坐标的统一模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邓永和 《铁道勘察》2006,32(1):11-13,17
在计算直线与线路交点坐标时,单一线型(直线、圆弧或缓和曲线)的双交点是可能存在的,但文献[1]不承认有两个交点,文献[2]、[3]不可能解出两个交点。本文基于牛顿迭代法,能同时适合单交点和双交点的解算,还建立了直线与线路交点坐标的统一模型,并给出了大量算例。  相似文献   
6.
邓永和 《铁道勘察》2007,33(1):11-12
提出一个理论问题:如果不重合的两点,其坐标及协方差已知,且横坐标或纵坐标相等,则过此两点的截线与直线交点的精度将无法确定。尝试给出一种方法,解决了不确定性,但理论上仍欠妥。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这值得引起测绘数据处理工作者的注意,笔者在此仅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非等间隔灰色GM(1,1)模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永和 《路基工程》2009,(6):103-105
对非等间隔观测数据预测的两种典型灰色处理模型进行了改进。结合算例,将其与多项式模型作了比较研究,得到了有益结果:难于判定两种典型灰色处理模型的优劣;两种典型灰色处理模型的精度低于多项式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交通线路上任意点对应中桩精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永和 《中外公路》2007,27(4):26-28
目前,交通线路上任意点对应中桩坐标的计算方法很多,但对中桩的精度评定方法却没有。该文推导了交通线路上任意点对应中桩的精度公式,并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可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邓永和 《路基工程》2010,(2):108-110
回归分析在隧道等变形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单一的数学模型无法较好地预测实际变形,而分段回归仍有缺陷,遂提出基于相等个数新信息的回归分析,并给出算例,得到较为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推导了一种新的确定加桩对应中桩平面坐标的直接算法。它根据加桩到线路的最小距离一定唯一存在,并顾及线路的方程式来构造一个函数;再利用条件极值,求出加桩对应中桩的平面坐标。该法适用于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因而可以建立求解中桩平面坐标的统一模型。方法计算简单,理论严密,易于编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