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8篇
  免费   73篇
公路运输   1485篇
综合类   978篇
水路运输   1529篇
铁路运输   754篇
综合运输   67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464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366篇
  2009年   408篇
  2008年   370篇
  2007年   389篇
  2006年   408篇
  2005年   299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9篇
  1975年   11篇
  1974年   9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竖井联系测量工作的可操作性及准确性对矿山法隧道施工至关重要。以广州市轨道交通21号线某标段2号隧道为研究对象,基于施工竖井结构及现场环境的特殊性,对用于辅助测量的4根钢丝距离和角度进行观测,再利用多点后方交会及钢丝坐标传递原理实现井上和井下坐标传递。研究表明,在隧道开挖至40~60 m、100~150 m、贯通前150~200 m处3个位置开展联系测量工作,可获得井下控制点坐标和方位;利用测量基线指导隧道施工,隧道最大横向贯通误差为38.8 mm,横向贯通限差为±100.0 mm,贯通测量成果良好。结果表明:基于多点后方交会法联系测量技术在地铁竖井联系测量工作中可以快速实现高精度的坐标、方位传递,指导隧道施工,弥补传统常规联系测量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给出一种多功能曲线模拟电路,它可在不改变电路结构的情况下实现多种类型的非线性控制,克服了目前一些曲线模拟器应用上的单一性问题,为一些不使用微机技术完成非线性控制的场合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冲绳城市单轨运输系统的设施和车辆概况.  相似文献   
4.
结合国内某地铁车辆不锈钢车体,在分析其结构特点和不锈钢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建立了车体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借鉴国内外的地铁车辆技术标准和实际运行状态确定了载荷工况,分析了车体结构在各个工况下产生的应力、变形和模态。结果表明该不锈钢车体的强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5.
轴对称回转体的CFD分析及厚边界层理论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CFD计算技术和厚边界层理论的积分法,对轴对称回转体周围的绕流场速度分布、表面压力、摩擦阻力系数以及边界层厚度分布进行了数值分析计算。本文提供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并与有关文献给出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验证。对比表明,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的趋势基本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验证CFD方法和厚边界层积分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疲劳强度的焊接结构设计细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国内铁路货车焊接结构疲劳强度设计的现状,结合货车产品的设计和现场应用实例,从结构静强度设计、焊缝设计和焊缝工艺设计3方面提出了提高疲劳强度的设计细节,并分析了焊接结构疲劳强度设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曲线技术标准问题是当前主要干线提速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就2006年10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版《铁路线路修理规则》对原《铁路线路维修规则》中有关曲线的技术标准修改情况,结合提速工作实践,从技术标准的修订角度以及执行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外对电子全站仪的科学、合理检测问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识,争论的焦点在于电子全站仪测距部的检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电子全站仪测距部存在加常数误差、乘常数误差、周期误差。笔者及研究组的检测实践证明,电子全站仪测距部的乘常数误差、周期误差是不存在的,测距数据的挠动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基于检测实践,笔者及研究组提出了电子全站仪测距部性能的综合测试方法,简述了综合测试方法的原理、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9.
The diffusive and in situ fluxe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and total alkalinity (TA) have been measured and an estimation has been made of the water–atmosphere fluxes of CO2 in three estuarine systems of the Cantabrian Sea during the spring of 1998. Each of these systems undergoes a different anthropogenic influence. The diffusive fluxe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alkalinity obtained present values ranging between 0.54–2.65 and 0.0–2.4 mmol m−2 day−1, respectively. These range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ose of other coastal systems. The in situ fluxes are high and extremely variable (35–284 mmol TA m−2 day−1, 43–554 mmol DIC m−2 day−1 and 22–261 mmol dissolved oxygen (DO) m−2 day−1), because the systems studied are very heterogeneous. The values of the ratio of the in situ fluxes of TA and DIC show on average that the rate of dissolution of CaCO3 is 0.37 times that of organic carbon oxidation. Equally, the interval of vari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nthic fluxes of inorganic carbon and oxygen (FDIC/FDO) is very wide (0.3–13.9), which demonstrates the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 processes of aerobic and anaerobic degrad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as well as by the dissolution–precipitation of CaCO3. The water–atmosphere fluxes of CO2 present a clear dependence on the salinity. The brackish water of these systems (salinity<20), where maximum fluxes of 989 mmol m−2 day−1 have been estimated, act as a source of CO2 to the atmosphere. The more saline zones of the estuary (salinity>30) act as a sink of CO2, with fluxes between −5 and −10 mmol m−2 day−1.  相似文献   
10.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its great urban populations, is finding it necessary to develop a range of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increasing demand for goods and people movement, increasing motoriz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congestion that results from the increasing travel demand. This paper discusses strategies being adopted in two northern cities, Changchun and Shenyang. Both transit and roadway programs are examined for Changchun. Problems and successes of a new toll road are examined for Shenyang. Sustained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is essential to assure the necessary mobility for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