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名学,也是一位无神论,他的无神论思想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他承认传统有神论所宣扬的各种特异事例的存在,却不承认其中的超自然因素,他力图用自己的气的理论,意念理论等对各种鬼神现象加以解释,以达到否定至上神的存在的目的,他的解释从本质上说属于无神论的范畴,但在科学性方面却存在许多不足。  相似文献   
2.
在对光本性的认识上 ,古人有两种典型说法 ,一种认为光是由光源发出的某种特殊的气 ;另一种则以 17世纪科学家方以智为代表 ,认为光是气内部相互作用的传播 ,并由此发展出了一种原始的光波动学说。在对光的传播范围的认识上 ,古人认为光行有限 ,并广泛应用这种观念来讨论天文学问题。在对光速的认识上 ,古人没有超距作用观念 ,他们先验地认为光的传播需要时间 ,光速极大。在对光的传播方式的认识上 ,古人认为 ,光的传播近程时沿直线而进 ,远程时 ,在一定条件下 ,依曲线而行。这一认识发展的顶峰是方以智的“光肥影瘦”说 ,该说与他的波动光学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人对视觉理论有过内容丰富的探讨。在对视觉形成机制的认识上,古人大都认为眼睛本身不能发光,它只有在接收到外光时才能见物,但也确有一些学者主张眼睛本身可以向外发射光线。古人还对视觉的局限性做过深入的分析,讨论了导致出现视觉局限性的主客观各种因素。他们用视觉局限性理论解释了一些重要科学问题,推进了相应学科的发展。他们对形成视觉局限性的物理机制的探讨,导致光行曲线学说和测不准观念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新发现一篇1940年钱学森为国内航空研究院的学术成果所撰写的学术评论。通过对该文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的分析,引出了为以往的钱学森研究所忽视的方面,讨论了钱学森早年的学术思想和研究风格及其对钱学森后来学术创造的影响,梳理了钱学森留美期间与国内学术界的联系以及为中国抗战时期的航空科研所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郭正忠教授的《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出版已经十年。该书对一千多年间中国度量衡的纷繁实况和变迁历史做了详尽的阐述 ,填补了前人论述的空白 ,并对许多早有定论的成说提出了大胆质疑 ,予以匡正。该书以新颖的视野看待传统的度量衡问题 ,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书中对宋代度量衡管理体制的阐释 ,尤为详尽。该书资料翔实 ,考据精审 ,虽已出版十年 ,其学术价值迄今不减 ,是一部不应被束之高阁的好书。  相似文献   
6.
徐光启为解决明末时间计量的统一问题,明确了以恒星定时作为计时基准校正其他计时系统的定时原则;将计时与定向结合参验,并引入多种仪器复合定向,以提升定向的准确度;通过引介西方计量概念如地球经纬度、里差和时差等,促成了中国天文计量与西方的接轨;通过对传统里差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和调整,使其顺利地与西方地球观念相适应。徐光启对天文计量原理的阐释,为中国传统天文计量向近代天文计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计量可分为传统计量和近现代计量。传统计量随着国家形态的发展而发展,至秦始皇统一中国而基本形成。王莽时刘歆对度量衡标准的考订和对度量衡理论的阐发,标志着传统计量理论的成型。之后,传统计量进入了漫长的调整和发展时期。明末清初,传教士进入我国,带来了西方科学,促成了一些新的计量分支的诞生,为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的转化准备了条件。南京国民政府对新度量衡标准的制订和推行,标志着传统度量衡制度和理论的寿终正寝。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方面进行统一计量制度的工作,一方面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新的计量种类,实现了计量事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计量在法制化的道路上,进入了标准化和国际化的新阶段,进入了它的现代时期。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科学史教育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当今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它由中世纪博雅教育发展而来,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大学课程进行设计,以建立能够适应通识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作为一门课程,科学史能够满足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要求,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课程。科学史融入通识教育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为适应通识教育要求,对科学史课程也要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本文剖析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文学知识,指出“盘古开天地”表现了古人对宇宙起源演变的认识,它与基督教文明中的“创世纪”神话有质的不同;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反映了古人根深蒂固的固体天壳观念,“断鳌足以立四极”的说法以神话方式弥补了盖天说的漏洞,共工撞不周山的传说为天体运行机制提供了一种直观解释;《灵宪》中的“嫦娥奔月”传说表现了人们对月食特征的认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雷曹》篇,则以古代的天文学知识为依据,展现了古人对天穹星辰的绮思。早期神话的创作者以神话的方式来解释自然,后期神话的创作者则借助于已有的科学知识构建故事。审视神话传说中的天文学知识,既可以藉此了解古代的天文学,也可以对神话本身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传教士将西方地球学说传入中国,并将其对地球学说的论证也一道传入了中国,从而使地球学说在中国扎下根来。地球学说使中国人意识到地球本身有着某种不变性,可以为人们提供稳定的长度基准。虽然中国人并未在实践中以地球经线弧长的一部分作为长度基准,但却在地球观念的影响下,开展了全国性的地图测绘工作,并在中国历史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据地球纬度变化推算距离以测绘地图的设想。地球学说还使中国人接受了地方时观念,并对浑仪做了相应改革,从而促进了时间计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