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中央下核(nucleus submedius, Sm),又名胶状质核(nucleus gelatinosus)是内侧丘脑的重要结构。许多临床事实和早期的解剖学、电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内侧丘脑主要与非鉴别性痛觉的传递和感受及痛觉的情绪激动成份有关。然而,对内侧丘脑的纤维联系所做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内侧丘脑的大部分亚核,包括中央中核(CM)、中央外侧核(CL)、束旁核(Pf)和中央旁核(PC),主要接受脊髓中间带和前角(Ⅶ、Ⅷ层)神经元的直接投射,并主要与基底神经节、运动皮层和与运动调节有关的其它结构相联系。这表明,内侧丘脑的CM、CL、PC、Pf亚核可能是机体运动相关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Craig和Burton首先发现,内侧丘脑的另一个独特结构可直接接受来自脊髓背角缘细胞的特异性伤害性输入,这一结构就是Sm。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双侧电解损毁浅麻大鼠丘脑中央下核(Sm)可明显易化大鼠甩尾(TF)反射,并可明显减弱强电针"足三里"穴对TF反射的抑制作用,但对弱电针的作用无明显影响。这一结果表明Sm可能参与痛觉的调制过程,并在针刺镇痛,尤其是细纤维传入产生的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