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0篇
综合类   1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管理要因地制宜,讲究科学性管好专用配套车辆,除应有一般的车辆管理手段外,还要充分考虑特殊环境、特殊使用条件、特殊用途等方面造成的影响,统筹兼顾,制订出一套合乎平、战时专用配套车辆管理要求的规章制度来。根据平时专用配套车辆动用少、多数时间处于封存状态的实际,适当调整各种保养作  相似文献   
2.
牢固树立保障“打赢”意识,增强车辆装备保障野战化训练的自觉性组织装备野战化保障训练,是贯彻“科技兴装”战略,提高保障“打赢”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车辆装备野战化保障训练必须紧跟全军科技练兵步伐,加大科技含量,树立新观念,构建新内容,创建新方法,运用新手段,确立新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分析了我们学院发展的方向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办好高职教育,把我院办成教学工作优秀学校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上下结合,突出经常抓"龙头",增强管装力度一是团、营结合,以制度落实为突破口,抓住连队主官这个"主龙头".野外驻训前,要制定野外驻训车辆装备管理措施,既要有"活动"内容和要求,也要有明确的分工责任制,一层抓一层,层层有人抓.  相似文献   
5.
一要加强“一专多能”训练,在提高装备综合保障能力上下功夫。“一专多能”训练是指维修军官和其士官进行具备精通本职专业技术并掌握其它相关维修技术的训练,其内涵是一级士官掌握“一专一能”、专业技术军官和二级以上士官掌握“一专多能”。在组织“一专多能”训练时,应重点抓好4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确定好训练人员及时间。“一专多能”训练主要是对军官和士官进行的训练,新兵一般不作为训练对象。开展“一专多能”训练,可结合装备维修时机,利用维修保障空余时间和专业训练时间进行,也可以抽出时间和人员进行专题专项培训。  相似文献   
6.
针对多频无线通信网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多频无线通信网路由协议(MCWN-RP).协议采用组播扩散机制优化扩散路径,采用非重传确认机制减少报文种类,采用最短路径树构造算法降低扩散内容,采用自适应定时器调整机制减少网络冲突,从而大大降低了协议开销;同时采用差别拓扑更新方式,提高收敛性能.对MCWN-RP进行了协议开销和收敛时间的性能分析,得出协议性能与拓扑更新包大小和协议包发送间隔的关系.OPNET仿真结果表明,与OSPF、OLSR协议相比,MCWN-RP具有非常小的协议开销和较高的收敛性能,是一种高效的动态路由协议.  相似文献   
7.
必须提高车辆装备性能一要提高车辆装备的越野机动性能.目前我军装备车辆的越野机动性能有限,应尽快研制和为各级运输分队装备车型齐全、配置有全轮驱动装置、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和宽断面轮胎等的越野机动性能更强的运输车辆.  相似文献   
8.
上下结合,突出经常抓“龙头”,增强管装力度 一是团、营结合,以制度落实为突破口,抓住连队主官这个“主龙头”。野外驻训前,要制定野外驻训车辆装备管理措施,既要有“活动”内容和要求,也要有明确的分工责任制,一层抓一层,层层有人抓。二是营、连结合,以全员额、全方位承包责任制为着眼点,抓住排长这个“分龙头”。应采取分任务、压担子、提要求的方法,让排长起到组织装备管理工作的桥梁作用,身先士卒,做好样子,使各项管理制度贯穿于训练、保管的全过程。三是连、排结合,以“用管一致”为标准,抓住班长这个”小龙头”。要使班长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严格执行条令条例,严格落实各项制度,严格车辆装备操作使用程序,严把安全关口。  相似文献   
9.
给出一种在线频率估计的时域算法.从Hankel矩阵与可控矩阵的隐含关系出发,利用可控矩阵的shift结构,推导出系统矩阵特征根与相关序列的显式关系,从而得到信号频率估计的简单公式.对于二阶系统,或可分解为并联二阶系统的高阶系统,特征频率可由信号分量的相关序列估计得到.对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的频率估计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频率估计值可以快速逼近真实值,而且稳态误差小于1%.  相似文献   
10.
轮胎是汽车行驶的主要部件,其工作好坏直接影响着车辆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为了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驾驶员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