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7篇
综合类   3篇
铁路运输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针对低路基高速公路横向下挖通道容易积水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渗透技术将通道雨水融入地下的设计思路,并通过对沿线地质水文条件的调查及土层渗透性能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下挖通道渗透排水方案及渗透池结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罗立红 《公路》2022,67(3):32-37
基于室内试验开展UTPA-10砂粒式多孔沥青混合料和防水黏结层设计,研究多种环境条件下UTPA-10桥面铺装复合结构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层间抗疲劳性能和抗反射裂缝性能等路用性能。结合试验段跟踪观测数据,评价实际使用环境下UTPA-10桥面铺装复合结构的服役性能。研究结果表明:UTPA-10桥面铺装复合结构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橡胶沥青防水黏结层在浸水、冻融等环境条件下的黏结强度和抗剪切疲劳性能均优于SBS改性沥青防水黏结层和乳化沥青防水黏结层;UTPA-10桥面铺装试验段开通运营2年后,路况尤其是抗滑性能优于相邻路段。  相似文献   
3.
罗立红 《交通标准化》2014,(11):120-124
路基排水是高速公路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路基稳定性及路面使用寿命有显著影响.鉴于此,以大广高速公路衡大段为依托,在路基排水设计中引入“生态、环保、长寿命”的平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排水设计新理念,并将其在大广高速中边沟、急流槽、中央分隔带、超高段及通道等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加以介绍,可为类似工程项目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大广高速公路衡水支线改扩建工程桥涵通道结构物数量众多,大量旧有上跨天桥需要拆除重建,且沿线村庄众多,横向交通状况复杂。为了尽量降低高速公路建设过程对地方的不良影响,本项目采取了开放式的交通组织设计,根据施工阶段要求,制定了合理的交通管制通行方案,并且首次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设置平交路口解决沿线横向交通问题,可为其他类似高速公路建设施工交通组织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环氧沥青防水材料的广阔应用前景,从施工工艺流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等方面探讨了环氧沥青水泥混凝土防水粘结层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6.
对多种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室内模拟反射裂缝实验,分析了级配类型与沥青粘结料类型对沥青混合料抗反射裂缝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高弹性沥青混合料可以有效防止或减少反射裂缝的产生,具有良好的疲劳性能,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下面层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7.
罗立红 《公路》2021,(2):84-86
针对唐山至廊坊高速公路唐山段软基工程,自主研发粉体自应力材料和自应力桩,分析了粉体自应力桩强度形成机理。粉体自应力桩复合地基是对传统软土路基加固土桩的水泥固化材料进行了调配处理,使其在成桩过程中发生粉化,压缩挤密桩周土体,使其孔隙率减少,水分降低,内聚力增大,进而提高了加固土桩与周边土的摩擦力,使均质地基变为复合地基,承载力显著提高,从而达到加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高强度沥青粘结料抗车辙性能试验及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种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对某公司研发的高强度改性沥青以及科氏SBS改性沥青、普通70号沥青进行了抗车辙性能对比试验研究,并建立了沥青粘结料动力粘度指标、振动粘度指标、针入度指标、车辙因子指标与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指标及GTM抗剪安全系数GSF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强度沥青是一种高模量、高强度的沥青材料,具有非常优良的抗车辙性能。粘度指标、车辙因子指标均与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有良好的相关性,振动粘度相比动力粘度,与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9.
罗立红 《交通标准化》2014,(12):132-135
采用ASTM C1202电通量测试方法与RCM法研究了粉煤灰、矿粉两种矿物掺和料,分别在单掺、双掺情况下对混凝土电通量与RCM扩散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掺粉煤灰时,电通量与氯离子扩散系数相关性不强;单掺矿渣粉时,电通量与氯离子扩散系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随矿渣粉掺量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粉煤灰和矿渣粉双掺时,电通量和氯离子扩散系数均好于单掺.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针对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区域地面沉降对线性工程的影响问题,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采用地下水三维渗流与地面沉降耦合模型计算软件—Processing Modflow,选择沿线地面沉降较严重区段,建立区域地下水流场与地面沉降的耦合模型,运用参数修正后的模型,进行地面沉降预测。研究结论:利用实测地面沉降值对模型进行验证,沉降中心位置及沉降量的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设计不同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利用模型预测地面沉降,结果表明:合理压采地下水可以降低地面沉降量及沉降坡度,减缓地面沉降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