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铁路运输   7篇
综合运输   5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从大客流运营角度谈地铁车站的建筑布置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铁车站的设备和管理用房布置原则、影响乘客行进的站内设施布置要点以及换乘车站的换乘设施设置等方面,对地铁车站的建筑布置进行了探讨,力求使地铁车站的建筑布置真正体现大客流交通建筑的特征。即:设备区布置紧凑、方便管理,公共区保证乘降安全、舒适,客流疏导通畅、迅速。  相似文献   
2.
淮海路地铁车站逆筑法施工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3.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电力、化工行业的技改,排放的灰渣出现了一种新的材料——增钙渣、灰。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活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作为一种新型的建材显露出各种优异的性能。通过对掺有增钙渣、灰的水泥混凝土的各种路用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其对混凝土的性能有较大的改善,掺加增钙渣、灰是提高水泥混凝土性能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5.
从运营角度谈城市轨道交通的总体设计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从运营的角度对现行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设计中的客流、线路配线、列车配属、环控制式、轨道等提出了看法.在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中,必须要从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已建轨道交通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传统运营组织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长大线路运能不能满足高峰时段超高峰客流需求,需要通过优化运营组织方案提升长大线路运能。分析了上海轨道交通长大线路客流特征,以及传统运营组织模式下长大线路运能供给与客流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介绍了以客流为核心的长大线路运能精准匹配策略;以上海某轨道交通线路为例,分析了突破折返能力制约的极限运能运营组织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运营组织模式下,高峰时段断面运能受线路折返能力制约,采用存车线插车方式增加运能,也只能做到少量非连续增能;长大线路的高峰时段高断面客流区间相对固定、超高峰持续时间较短,可通过停车场ATC(列车自动控制)改造、优选插车地点、缩短行车间隔、不对称运行交路、远端停车场收车等综合策略,形成以单向运营为特征的运营方式,突破线路折返能力制约,实现高峰时段局部区段、连续超高密度的行车组织方案,进而实现线路运能精准匹配高峰期超高峰客流需求。  相似文献   
7.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至今近20年,经历了从无到有到加速发展的过程。现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已达425 km,其中地下线路占70%,且绝大部分隧道都是采用盾构法施工。  相似文献   
8.
运用时空效应原理保护地铁隧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在上海软粘土地层中运用时空效应原理进行地铁隧道邻近建筑物设计和施工,控制基坑的变形来满足半铁隧道的保护要求。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的振动和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分析了通过现场测试的上海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轨道结构与桥梁及声屏障的减振降噪效果。从车辆、桥梁结构、轨道结构与管理、声屏障等方面.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的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局部刚度修正法可以考虑接头和手孔对管片衬砌环的刚度影响,其假定管片接头及手孔附近区域的刚度应该进行修正,而管片其余区域的刚度却保持原有刚度。文章考虑管片环向接头引起的衬砌环刚度折减,采用小应变硬化土本构模型分析盾构掘进引起的衬砌结构内力、地表沉降和周边土体位移响应,建立了隧道-土体-建筑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并在上海地铁11号线双线区间盾构隧道下穿越历史保护建筑物工程中进行了应用。作为对比,建立了基于惯用法的三维数值模型,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局部刚度修正法和实测值吻合更好。模拟结果表明,既有建筑不仅改变了地表的沉降槽,而且极大地减小了沉降槽相关点的水平位移;既有建筑的扭曲值与隧道开挖面和既有建筑的位置有关,且最终既有建筑的扭曲值并未随施工的结束而减小,而是保留了较大的残余扭曲。文章所提出的模拟方法可为软土地区盾构施工扰动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