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2篇
综合类   6篇
铁路运输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采用强度折减法和简化Bishop法对路堤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分别考虑了车辆荷载、飞机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的影响.重点研究了边坡坡度、高度、粘聚力、地震烈度、降雨强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荷载作用对边坡稳定影响不显著,路堤高度对自重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稳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路堤粘聚力对飞机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稳定性明显,同时地震烈度对边坡稳定影响较大,而强降雨也直接威胁边坡安全.因此粉砂土路基设计时必须慎重考虑当地的地震烈度和路堤土的粘聚力大小,综合考虑其坡度和高度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为顺应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列车跨线运营的运输组织发展趋势,从乘客和企业两方面,提出一种互联互通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模型以网络列车跨线交路组合方案和发车频率为决策变量,考虑线路通过能力、运用车数量、断面运能等约束,以乘客出行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的系统成本最小化为目标。针对模型变量多的特点,设计考虑理性乘客客流分配方法的改进邻域搜索算法进行求解。以包含4条线路的某城市地铁网络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跨线运营下的最优开行方案,并与分线运营予以比较,验证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和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改进的邻域搜索算法求解时间较短,且收敛解质量较稳定;2)与分线运营相比,互联互通下,全网系统成本降低了接近4.0%,全网换乘客流量降低了4.8%,同时开行跨线列车能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最多可降低40%;3)开行跨线列车提高了乘客的直通性,乘客直达路径数量提高了6.4%,多次换乘的行为大幅减少;4)为保证跨线运营的服务水平,应合理设置跨线交路数量。采用本模型时应充分考虑全网实际客流特点和乘客时间价值,当全网小时进站量大于97 314人次且换乘系数大于1.45时,跨线运营比分线运营更具...  相似文献   
3.
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综合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碳排放效率,以探索高效、绿色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路径。首先,利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测算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碳排放量,构建涵盖车辆、人力、能源、环境、运输效益的要素体系;然后,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Slack Based Model)模型测度我国23个省会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GML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变化特性;最后,采用面板模型厘清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与网络规模正相关的差异化态势,不同类型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GML及其分解指数的变化特征有所差异; 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对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具有提升作用,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指数每上升 1%,碳排放效率GML指数分别提高1.906%、2.338%,火力发电比例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仍需要技术进步的推动。最后,针对不同类型城市轨道交通提出了提升碳排放效率的策略要点。  相似文献   
4.
以技术提升促速度提高为背景,研究运输速度对客运业的影响.首先,系统回顾了历史上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速度的进步,以及助推速度提高的技术支撑;其次,以运输速度丰富内涵为切入点,从运输速度可靠性和快速性两个维度分别探讨了未来客运市场的基本特征;第三,在未来不同运输方式提速的背景下,明确各运输方式在不同客运市场的功能定位,并分别构建不同出行方式的效用函数和乘客广义出行成本函数,进一步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Logit分担率模型研究未来速度提升对不同客运市场交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影响乘客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全过程“门到门”速度,全过程“门到门”出行时间包含在车时间和节点时间.其次,不同运输方式速度提升,换乘效率提高和节点时间压缩均可能影响不同客运市场的交通结构;在短距离客运市场,压缩端点时间对交通结构影响更为显著;在中长距离客运市场,提升运输速度可以显著改变交通结构.设计速度250 km/h的高速铁路与民航竞争的临界距离不到800 km,但高铁设计时速提高到350 km/h时临界点可望推至1 200 km.第 三,在城市内,运输速度的可靠性对于通勤通学客流影响显著.第四,科技是速度提升的重要支撑,但也应关注技术实现背后的经济性和市场购买力.第五,研究与速度相关产品的差异化定价是助推企业提供高质量出行产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按不同开发主体将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周边土地开发模式划分为两种:房地产企业为主导和城市轨道交通 企业为主导;分别构建了政府视角下的土地开发模式的经济效益测算模型,对比不同模式下的轨道交通线路盈亏、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周边土地开发收益和政府的效益;最后,以某地铁线为例,设定一次性收益与持续性收益两种 土地开发情形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收益情形下,由轨道交通企业主导开发时,可通过建设用地 面积达 10.96 万 m2 的潜力地块的开发收益和部分税收金额反哺运营亏损,年均政府经济效益为 2.40 亿元。持续 性收益情形下,在线路运营初期、近期、远期,轨道交通企业主导开发模式下的年均政府经济效益均优于房地产 企业主导开发模式,且轨道交通企业主导开发几乎可实现自负盈亏,政府在线路运营初期、近期、远期分别只需 支出 23.65%、20.75%、16.74%的税收金额用于补贴。  相似文献   
6.
以技术提升促速度提高为背景,研究运输速度对客运业的影响.首先,系统回顾了历史上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速度的进步,以及助推速度提高的技术支撑;其次,以运输速度丰富内涵为切入点,从运输速度可靠性和快速性两个维度分别探讨了未来客运市场的基本特征;第三,在未来不同运输方式提速的背景下,明确各运输方式在不同客运市场的功能定位,并分别构建不同出行方式的效用函数和乘客广义出行成本函数,进一步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Logit分担率模型研究未来速度提升对不同客运市场交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影响乘客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全过程“门到门”速度,全过程“门到门”出行时间包含在车时间和节点时间.其次,不同运输方式速度提升,换乘效率提高和节点时间压缩均可能影响不同客运市场的交通结构;在短距离客运市场,压缩端点时间对交通结构影响更为显著;在中长距离客运市场,提升运输速度可以显著改变交通结构.设计速度250 km/h的高速铁路与民航竞争的临界距离不到800 km,但高铁设计时速提高到350 km/h时临界点可望推至1 200 km.第 三,在城市内,运输速度的可靠性对于通勤通学客流影响显著.第四,科技是速度提升的重要支撑,但也应关注技术实现背后的经济性和市场购买力.第五,研究与速度相关产品的差异化定价是助推企业提供高质量出行产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航空运输中,航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原定航班出现延误,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使得航班延误的影响最小.本文对航班延误恢复决策过程进行建模,针对航班延误、飞机置换和航班取消三种类型的航班恢复过程建模分析.在不允许机型置换与航班取消的情况下,建立航班恢复模型,基于周转能力最大化的航班延误调整优化算法,使得航班计划尽快恢复,得到了航班总延误最小的方案;在允许置换机型的条件下,建立考虑机型置换的航班恢复模型,并在基于周转能力最大化的航班延误调整优化算法加入机型置换过程,得到了机型置换方案与恢复航班计划;最后,考虑乘客同行与转机的信息,建立乘客导向的航班恢复模型,并采用航班环优先与周转能力最大化相结合的算法,得出乘客导向的航班恢复计划.  相似文献   
8.
氢能是未来能源系统清洁转型的重要二次能源。本文首先调研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既 有的氢能研发总体战略及其实施情况;结合氢能源的优势和未来全球碳减排的任务,分析了氢能 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发展、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情况;从技术角度比较了美国、欧盟、日本的 氢能技术推广策略,指出我国氢能研发技术的国际差距。结合实际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铁路、 公路、水运和民航等运输方式的碳排放水平。在氢能既有特性参数基础上,测算了氢能在道路、铁 路等不同领域应用的碳减排效果。结果发现:氢能替代公路货运10%,可减碳7000万t;1000万t 氢用于替代道路货运可获得近1亿t的碳减排量。本文研究提出了氢能研发与应用策略,建立可 再生能源与氢能综合互补调节机制,如近期利用西部地区可再生发电的弃电降低电解水制氢成 本,利用灰氢替代燃油,中远期推广扩大氢燃料电池市场等。本文还研究了交通运输业适合氢能 发展的重点领域,分析表明:2060年氢能在道路交通中的应用如能达到4000万t,可望实现交通运 输业减碳约4亿t。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下将氢能技术与产品推广到大功率、长 距离以及冬季低温地区客货运输领域,与既有电动汽车发展战略一道打造绿色交通体系的对策 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行政弊端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公布了大部制改革方案,组建交通运输部,将交通部、中国民航总局的职责、建设部的指导城市客运职责整合划入该部,并开始试行。本文介绍了大部制改革的含义及目的、大部制改革是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就大部制改革阶段地方交通部门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更好的适应大部制改革形势,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及滑坡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村村通公路”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在地形困难路段修建的公路越来越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填、大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