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水路运输   21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管同沟技术中的土壤温度场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数值模拟来研究冷成品油管对恒稳态热油管热量的传递问题,使用西部管道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主要使用新疆北部的埋地管道和90#汽油.通过导热方程计算不同条件下的成品油管和原油管土壤温度场的变化情况.用三节点单元格对管道土壤进行模拟.根据模拟图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3.
4.
文章基于能量守恒微分方程建立了改进的S-CO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动态模型,分析了船舶烟气温度和流量的变化对循环系统的动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热源温度和流量的降低导致循环系统的输出功以及循环效率降低;相对于热源流量,热源温度对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船用离网光伏逆变器负载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闭环重复控制的逆变控制技术,即在dq坐标系下对系统进行解耦,并在电感电流内环和电容电压外环基础上附加一个重复控制环。双闭环控制可提高逆变系统的动态特性,重复控制改善了逆变系统的稳态精度。在Matlab环境下建立双闭环重复控制逆变系统模型,研制基于DSP28335的原理样机,仿真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该逆变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动静态特性和较低的谐波畸变率。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MANB&W10S90ME-C9.5型柴油机为对象,建立了匹配300 kW级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装置所用2 MW烟气换热器的系统整体仿真模型,分析了柴油机50%~100%负荷条件下的烟气换热器性能参数变化规律、废气旁通阀30%~100%开度调控时的柴油机性能参数变化规律,为余热利用系统在船舶上的使用提供了理...  相似文献   
7.
民用船舶的核动力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伟  严新平 《中国船检》2010,(4):70-74,125
随着全球石化能源逐渐减少和远洋航运废气排放对世界范围内环境安全的冲击加剧,以核动力为主动力装置来替换现有普遍应用的常规燃油主动力装置,已成为船舶技术发展的又一尝试。  相似文献   
8.
船用太阳能电池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船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可靠性研究非常重要.在阐述船用太阳能电池核心组件太阳能电池板的可靠性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船用太阳能电池可靠性研究的内涵和研究内容,给出船用太阳能电池可靠性分析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关于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index,EEDI)的强制要求,各国已开始探索高效热能发电技术在船舶能源系统中的集成和应用,以期通过对船舶主动力装置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实现降低EEDI、减少燃油消耗量和控制废气排放量的目标。论文以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S-CO_2 Brayton cycle,S-CO_2 BC)发电系统、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余热发电系统、卡琳娜循环(Kalina cycle,KC)余热发电系统和动力涡轮(power turbine,PT)余热发电系统为具体研究对象,分别就单一新型动力循环发电系统和组合型高效热能发电系统在某型2500TEU支线集装箱船中集成,对船舶达到的能效设计指数(attained EEDI)和燃油消耗量折减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取代1台船舶辅机,并与有机朗肯循环、卡琳娜循环及动力涡轮等新型动力循环余热发电系统构成组合型高效热能余热发电系统技术方案,可实现船舶达到的能效设计指数EA与没有应用任何高效热能发电系统技术方案的指数相比下降33.28%;单一应用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发电技术对减少船舶燃油消耗量的贡献显著,燃油节省率可达到5.99%。这项研究工作可为在船舶上集成应用高效热能发电技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依据动力学特性设计一种新型空气动力艇回转式推进装置,通过简化流场模型和分析对称翼形受力计算空气螺旋桨推力和舵板受力,对比传统推进装置和回转式推进装置在不同转向角和螺旋桨转速条件下的动力学特性差异,并引入增值系数K对转向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偏转角下传统推进装置的推进和转向性能较好,但大偏转角下回转式推进装置的推进和转向性能要优于传统推进装置,且转速越高转角越大,其性能优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