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16篇
铁路运输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摄影的纪实与创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摄影艺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体现了主体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及作者审美情趣与作者所选用的原素材的高度融合。摄影作品作为一种“有意味”的美的形式,体现了作者“内心生活”与客观世界“内在生活”的规律的统一。摄影艺术用“现实在的符号”表现人们的内心生活,更强调外在景物与内在情感的统一,创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契合点,所以,摄影艺术从主观到客观两方面对现实的关注都达到了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3.
宋代是中国文化转型的时代,文化的转型也带来了审美观念的转向。在"复古"的旗帜下,作为宋代主要艺术门类的书法审美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传统上的"二王"书风虽然在宫廷仍被重视,但士大夫对"古迹"的收集与整理之风的兴起,审美视野的进一步扩大,欧阳修为代表的士大夫文人,从被长期冷落的古代碑刻拓片中发掘一种新的书法美感。儒家的文化精英们在对古代艺术模式的选择过程中,将书写者的性格纳入书法的评价体系。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书信手札重新进入审美视野,非职业书法家被重视,强调书法的"在场"性和"无意识"特征。这些审美观念的转型作为文化转型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丰富书写了最为壮丽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书法是中国汉字所特有的一种审美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源于自然又关注个体生命的内审美哲学。它通过传情写意表达独特的个性精神气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着一种基于根性文化的人文精神,强调人性、人道、人格为本位,以生命体验为根本的人生修养,强调"我"与天地万物一体和人作为主体的构建和自我陶冶作用。中国书法审美语言的丰富性和书法超越工具性的审美追求,不但为当代艺术提供了艺术史资源,也是书法艺术自身的超越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莱辛作为启蒙运动时期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其神学认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范式之上的,他主张通过理性地思想来确立自己的信仰.在他的神学认识论中,他把人类精神的完善作为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把认识的过程看成是"启示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道德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认识论上,他虽然承认理性,却把人看成是生物学意义上会思考的动物,而看不到人的社会性的本质,否认人最终能掌握真理.这种思想方法的矛盾是他不能成为体系思想家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高速柴油机的水泵、发电机、风扇及其它动力输出装置,通常用三角皮带或多楔带由曲轴皮带轮驱动。在皮带传动系统中多用张紧轮来调节张紧力。本文介绍了一种能自动调节张紧力的盘簧张紧轮,分析了它的结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文中还给出了某高速柴油机盘簧张紧轮的具体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文艺学学科发展及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在文化视野中寻求西方话语与中国诗学之间的契合,从而实现中国式文化批评传统的再问题化。循着30年来文艺学发展脉络,论述文化批评出现的原因与必然性,并就文化批评发展的内在、外在动力及当下面临的主要任务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文艺学课程目前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国外该课程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文艺学课程的改革要在"大文学观"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课程的内容,完善课程体系,重建和文学发展实际相适应的价值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不断进行知识整合;促进文本阅读与欣赏、批评和理论的结合;并对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目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和地方民众之间的关系具有委托——代理性质。以委托——代理模型为基础,通过建立作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在处置公共危机过程中的支付矩阵,可以更清楚地分析地方政府作为代理人的各种策略选择,从而有力地解释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虚假治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莱辛和李渔是属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的中西方两位伟大的戏曲理论家,对他们进行比较文论的主题学比较,其目的是通过大致相同的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现形式及不同的审美心态.借以探求他们在艺术审美和戏剧观念上的差异,并解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对两位不同戏剧理论家的美学观念进行比较,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其相同点和差异,而是要从中见出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在对民族的审美观念所关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