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注浆抬升是1种治理软土地区盾构隧道不均匀沉降的技术。其中,浆液性质是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浆液的初凝时间关系到注浆方案的确定,浆液后期强度关系到隧道治理的长久效果。结合宁波轨道交通某区间沉降治理,通过对不同配比的双液浆及单液浆展开研究,进行了大量室内试验,测定了2种浆液的初凝时间及抗压强度,为相关的盾构注浆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实测应变由温度应变、应力应变、收缩徐变应变等组成,从中获取反应结构受力的应力应变对桥梁受力评价和施工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混凝土应变的组成,基于混凝土应变和温度的同步连续监测数据,提出了以温度应变为主的非应力应变剔除方法,使监测应变能更精确地反应结构的真实受力状态,并以宁波市轨道交通4号线上跨杭深、萧甬铁路工程跨铁路节点桥为例介绍了该方法,从而为结构应力分析和施工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类矩形盾构法因其具有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空间利用率高等优势,已在宁波轨道交通中多次应用。该施工方法在出入段线的施工中效果尤为显著。依托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东钱湖车辆段出入段线施工项目,提出了超浅覆土工况下类矩形盾构隧道的设计及施工方案。对原设计方案及2个施工优化方案进行对比,方案二(417 m类矩形盾构掘进+其余区段明挖)在技术性及经济性上均具有显著优势。为了确保方案二的盾构施工安全及隧道永久抗浮,采取了抗浮板技术。现场施工监测数据表明:抗浮板在超浅覆土工况下类矩形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的抗浮控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针对盾构管片模具传统检测手段落后等问题,研究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盾构管片模具进行检测并指导管片模具修复的方法。分析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并设计了试验环节,通过与传统检测手段的数据对比,验证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盾构管片模具检测及指导盾构管片模具修复方面的可行性与优势。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铁施工制约因素繁杂,部分车站因先期施工预留条件不够,导致盾构接收转场时面临吊装孔无预留“吊不出”、车站净空不足“过不去”的难题。以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宁波火车站为例,针对狭窄空间内盾构如何过站的问题,提出可拆解盾构方案。在设计制造阶段,将盾构刀盘、前盾、中盾和盾尾按照模数分块,以控制质量和尺寸,并通过法兰和螺栓进行可拆解式连接;在施工阶段,优化施工工艺,分为8个标准步骤对盾构进行拆解组装,顺利完成狭窄空间内的过站。该方法可有效避免常规盾构拆解时狭窄空间内切割焊接对盾构产生的损伤,保障重组后盾构的稳定性,提升拆解过站效率及安全性。盾构重新组装后顺利完成了二次始发和隧道的后续推进。  相似文献   
6.
盾构施工过程中,现有地面沉降监测手段与方法难以满足高效安全施工要求,因此,针对盾构掘进过程中难以精确预测地面沉降问题,提出一种地面沉降量的预测方法。首先,将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含了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等,预处理可以提高数据质量,从而提升降低模型训练复杂度、提升精度;然后,把处理好的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对划分好的数据基于随机森林构建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分别得出盾构机前方0环处、3环处、5环处、10环处、15环处、20环处以及盾构机后方-5环处、-10环处、-15环处、-20环处的盾构掘进参数对地面沉降的差异化影响因素及其重要度分数,并根据每环对应的不同影响因素集,进一步构建基于XGBoost地面沉降预测模型;最后,将与地面沉降相关的影响因素具体数据作为输入,多监测点的沉降量作为输出,最终得到距开挖面不同距离处的多点地面沉降量。该方法实现了地面沉降量准确预测,同时具备建模简单、准确率高等优点,对盾构施工工程及风险管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