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铁路运输   19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2年美国NIOSH提出了职业性噪声暴露推荐标准。在文件中声称90dB(A)仍然有引起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危险。同时指出现今的标准应降低至85dB(A)。根据这个资料,作者对暴露于噪声在85~90dB(A)的工人听力受损的危险率作了评价。共计选择了冷轧车间,翻砂投料台和电炉炼钢三个相同噪声区的228名工人以及无噪声暴露的对照组143人作了听力检查。把三个噪声暴露区和对照组的全部受检人数按下列年令分组18~29岁,30~39岁,40~49岁,50~65岁。并作相应的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2.
2.精神疲劳的神经生理学模型综合上讲介绍的全部资料,可以将精神疲劳的有关要点归纳如下: (1)精神疲劳是机体的一种机能状态,它处于睡眠与清醒两极之间的某一个中间状态; (2)大脑的活动水平表示这种机能状态,而大脑的活动水平能借助脑电图中脑波的频率分析,以及主观感觉如“疲倦”或“清新”等加以鉴别; (3)某个人在任何特定时刻的机能状态,由大脑各个不同结构的活性水平来调节;  相似文献   
3.
脑电图常常作为一个指标用来观察化学性毒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尤其在动物实验中利用埋藏电极,可以记录皮层下神经核团的电位变化从而确定毒物的作用部位,因而这项检查技术目前应用颇广。现就常见的几种毒物对脑电图的影响介绍如下: 一氧化碳(CO)中毒一般认为工业上以急性中毒为常见,至于慢性中毒是否存在至今尚未获得一致看法。有人提出所谓慢性CO中毒是由于反复轻度中毒的结果,但也有报导一名警察因在交通拥挤地区经常接触CO而发生慢性中毒,出现精神运动性癫痫发作,脑电图可见局限性棘波放电。停止接触CO后,症状消失脑电图转为正常。CO中毒症中另有一种所谓间  相似文献   
4.
③脑电图测量:特别适宜在实验室中进行标准化研究,但是由于脑电图记录技术的改进以及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现在用于现场方面的研究报道也很多。一般用有线记录,也有用遥测记录的。通常采用一个导联作双导记录。前已述及,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时,其脑电图上的表现是各异的。兴奋时脑电图表现为低波幅快活动(称β波,在13Hz以  相似文献   
5.
在1970年Anticaglia与Cohen发表了一篇关于噪声对人的非听觉影响的论文。他们在论文中尤其指出,噪声对心血管系统方面的影响即使在易变的环境下,受试者的改变是恒定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因为它提出了噪声暴露时不太令人注意到的这些现象。但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论、反对,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认为这是一种推测。从此以后,陆续看到有关噪声对心血管系统影响方面的研究和报导。作者也是为此目的而进行了本次实验研究。共选择正常成人20名,年令在17~49岁,实验在本底噪声为38dBA的隔声室内进行。先令受试者椅坐休息30分钟,然后从距左耳3时处给以  相似文献   
6.
前言近几年,人们对噪声的危害性了解得越来越多,因而对噪声的控制问题也就逐渐重视起来。铁路部门也不例外,并且在机车噪声控制方面已经取得较好效果。但是机车司机室噪声究竟降低到何种程度才合适,目前尚无规定。所以研究制定机车司机室噪声标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对于脑电图的分析,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简易的方法,是临床上常用的看图分析法即视觉反馈分析。它有时只需使用简单的手段,测量其频率快慢和振幅大小就能作出一般的判断。但是,这种分析方法显得比较粗糙,并且要求看图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同时个人之间判读的差异也比较大,还往往出现遗漏。为了提高分析的精确性,减少脑电记录信息中的多余性、噪声与干扰,尽量避免分析者所带来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人们力求使得分析方法电子化和自动化。因此,比看图分析法有  相似文献   
8.
选全路具代表性的六个机务段中100名乘务员,采用添乘测量和逐时观察法,进行疲劳指征、疲劳主观症状的调查和适宜运用时间的询问.多数地区的乘务员运行4小时后闪光融合频率明显降低,色名读唱时间显著延长,提示有疲劳征象。主观疲劳症状也有增多趋势。大部分乘务员建议运行时间为4~5小时。1983、1984年,曾先后在北京至石家庄、上海至金华、沈阳至大连三个乘务交路上,对机车乘务员工作适宜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机车乘务员一次连续工作适宜时间为6.0~6.5小时,其中3.5~4.0小时为运行时间。并于1985年11月通过了基层评审。与会专家认为采用心理学、生理学综合指标评定乘务员精神疲劳方法是可靠而有效的,国内尚未见到这方面的报道;本研究工作对于增进乘务员身体健康,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有重要意义,建议纳入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作进一步研究。从1986年起,本课题正式列为部科研计划,经三年的努力,现场调查工作已经结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绪言脑电图作为研究噪声对种经系统影响的一项生理指标,国内外都曾经进行过许多工作,有不少这方面的报道。斋藤观察到90dB白噪声作用10分钟后,受试者原来安静时的α波(12赫)优势减弱,而在θ波(6~7赫)处出现了峰值。高桑研究了不同方式噪声刺激时对α波的影响,发现80dB(C)的噪声刺激10分钟后,α波有明显的抑  相似文献   
10.
振动病的研究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但至今其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仍在探索中。据多数报导的情况来看,发病和振动肯定有直接关系,振动越强烈发病也越快、越严重,而寒冷也是不可缺少的诱因,故报导多在北欧、东欧、苏联、北美、日本、英国等地,未见热矿或热带的发病报导。 1959年我国张之虎首次报导砂轮工振动病病历之后,该病在国内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铁路系统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