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1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李清菲 《隧道建设》2015,35(12):1275-1280
以青岛某即将修建的线路下穿既有车站为例,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地铁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在硬岩地区,新建线路采用型钢格栅密贴下穿及采用CRD法近距离下穿2种方案引起的既有站底板位移变化的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为了避免应力集中,下穿线路应尽量避免布置在既有线中柱下方。2)随着2条线路轨面标高距离的增加,开挖引起的既有线底板沉降及最大、最小主应力逐渐减小,当2条线路之间的净距达到3 m左右时,引起的底板沉降仅0.9 m左右,为密贴下穿的14.5%;最大、最小主应力为密贴下穿的75%左右。3)施工时应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进行换撑施工线路二次衬砌。  相似文献   
2.
对于在软弱、破碎、富水地层中采用双侧壁导坑法修筑的暗挖大跨隧道,跳仓法施工依赖于初期支护的“棚护效应”维持拆撑后大跨结构的稳定性,常常面临拆撑步距小、风险高、效率低、代价大的困境,一旦拆撑方案采取不当,极易造成塌方安全事故。针对这一问题,以青岛地铁4号线错埠岭站为依托工程,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手段,论证了拆撑后初期支护“空间棚护效应”主要由“横向成拱效应”和“纵向成梁效应”组成,二者共同维持大跨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同时确定了合理、安全、高效、快速的拆撑分区长度与隔仓分区长度,分别为L=9 m、S=18 m,并顺利通过了现场施工的检验。结果表明:软弱地层大跨隧道采用“隔二拆一、先内部后洞口”的拆撑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可为后续工程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厚冲积黏性土层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支护过程中的力学行为,以济南市某大型深基坑为工程背景,通过理正深基坑、FLAC3D软件对不同工况下桩锚支护结构体系进行了工程试算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理正深基坑软件推知围护桩水平位移、弯矩和剪力最大值分别为-42.44mm、684.53kN·m和183.56kN,3道锚索轴力分别为125.3kN、185.3kN和155.3kN;采用FLAC3D软件模拟求得基坑开挖时地表沉降、围护桩水平位移最大值分别为35.4mm和37.6mm,3道锚索轴力分别为148kN、202kN和186kN。经对比分析可知,数值模拟误差可控制在20%之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