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铁路运输   1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喷撒颗粒的增粘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建立了向轮轨接触间喷撒颗粒时的摩擦模型,并将此摩擦模型应用于修正的轮轨粘着理论中,对喷撒颗粒的增粘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从理论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向轮轨接触间喷撒颗粒的增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且增粘效果和轮轨的表面状态、颗粒的质量和进入轮轨接触面间的颗粒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轨道车辆动力学性能与轨道条件密切相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轨道车辆与轨道线路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大系统,轨道车辆必须也只能在一定轨道条件下满足动力学性能要求。因此,车辆验收运行试验也应该在规定的线路条件下进行,线路条件除平纵断面及线形变化外,还应包括各类轨道不平顺。  相似文献   
3.
机车现场试验测量到的振动信号是具有丰富频率范围的随机信号,如何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引起振动的原因,则必须对测量信号作进一步的计算分析。对相干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作了简单的介绍,并利用此方法对轴悬式机车电机刷架因振动过大而损坏的原因-振动的能量来源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并就齿轮啮合振动和轮轨接触振动的能量传递特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高速动力车磨耗型车轮踏面的参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以正在研制的高速动力车为样车,采用三次样条函数法确定轮轨几何关系,运用非线性运动稳定性分析的数值分叉方法,在兼顾曲线通过性能的前提下,选取多种磨耗型车轮踏面,研究踏面有关参数对高速动力车运动稳定性及轮轨接触应力的影响,优化选择适合我国高速铁路需要的磨耗型车轮踏面。  相似文献   
5.
轮轨粘着问题的微观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微观摩擦学和轮轨滚动接触理论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轮轨粘着的微观研究模型,获得了新的轮轨粘滑特性曲线,对轮轨粘着系数随列车速度的提高而下降的原因作出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6.
对稳态轮轨接触三维精确理论,简化理论以及用这些理论解决车轮和钢轨的多点接触现象的方法进行了述评,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并改进了三维滚动接触简化理论的算法。  相似文献   
7.
200 km/h等级机车驱动、制动装置述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分析几种电机悬挂和驱动、制动机构的基础上,从原理和功能出发,主张充分利用交流牵引电机的优点,将驱动制动装置纳入转向架系统设计,以实现200km/h等级机车驱动、制动装置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列车轮轨粘着特性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建立了带函数型摩擦系数的滚动接触理论,使滚动体的运行速度成为可能被讨论研究的参变量,并以CONTACT程序为基础,编制了相对应的计算程序。然后通过对各种蠕滑状态和运行速度下粘着情况的详细计算,得到了与实测的蠕滑力-蠕滑率曲线以及粘着率-运行速度关系相一致的计算结果。本文的工作既可以说是对Kalker理论的修正,也可以说是对Kalker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铁路客运专线系统结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系统工程中系统结构分析方法,对铁路客运专线系统的系统结构进行模型化处理和分析。在对铁路客运专线系统组成和子系统接口关系描述的基础上,建立客运专线系统结构的布尔矩阵模型,揭示了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采用DEMATEL方法解析各子系统相互之间影响的强弱程度,给出各子系统的综合影响程度(影响度,原因度)及其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心度)。研究表明:铁路客运专线系统的各子系统在系统评价体系中,重要程度最高的是动车组子系统,然后依次是通信信号控制、基础设施和运营调度等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影响较大的依次是通信信号控制子系统、动车组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运营调度子系统和牵引供电子系统,而动车组子系统则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轮轨高速牵引动力关键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牵引动力是高速铁路的关键装备,如何把握高速牵引动力在电传动系统变流装置、车体、转向架、辅助系统及可靠性等方面关键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在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坚持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本刊执行主编(记者)胡可良对我国高速铁路研究专家、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臧其吉进行了专访。现将访谈内容辑录成本刊专栏文章,并经臧其吉研究员审阅同意后刊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