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6篇
综合类   1篇
铁路运输   1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在SMA-10骨架密实型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在施工中严格进行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摊铺厚度、压实度和平整度的过程控制,坚持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碾压原则是铺筑优良SMA路面的关键。试验段的成功铺筑为薄磨耗层SMA-10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2.
<驾驶园>编辑部: 我是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蒲利头村的个体出租车司机.2000年9月7日傍晚我驾驶苏FA4155桑塔纳出租车,从双甸载客去海安,车途经如皋市收费站时,几名身穿交通稽查制服的人将我的车强行拦下,未向我出示任何证件,即强行叫我下车,并强行将我的车子开到如皋市交通局院内.  相似文献   
3.
大跨度拱桥在地震行波作用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基于多点激振理论和拟静力位移概念分析大跨度拱桥纵平面的行波效应,考虑恒载起点的p-Δ效应及几何非线性的影响。采用逐步积分法,算例表明、地震行波作用对大跨度拱桥影响很大,工程设计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为了认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弹黏塑性特性,优化路面结构的设计计算,选用路面常用的骨架密实和悬浮密实2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振动压实成型了Φ150×150 mm标准圆柱体试件,应用微机控制万能试验机,设定不同加载速率(0.5,1,1.5,2,4 mm·min-1),进行简单加载、循环加卸载、抗压回弹模量、徐变和松弛等试验,测试试件的应力-应变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分析强度、刚度、徐变与松弛等变化规律及加卸载应力-应变特性,研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弹塑性特性,提出改进型本构模型。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对试验结果的总体影响小于4.4%(相对误差),且60 min的徐变变形最大为0.03%,14 min的应力松弛最大为6.9%,表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黏性极弱,可以忽略不计;每次加载卸载后均有回弹变形和永久变形出现,反映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弹塑性性质,且服从有应力强化的弹塑性固体模型,可以用广义圣维南模型模拟分析;提出的改进型邓肯-张本构模型数值模拟具有很好的有效性,可以用来分析水泥稳定碎石的应力-应变曲线;0.4σmaxσmax为水稳碎石混合料的破坏强度)对应的割线模量十分接近传统的回弹模量,说明简化的0.4σmax取值法可以用来测试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回弹模量;从总体路用技术性能来看,骨架密实型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要优于悬浮密实型。  相似文献   
5.
SMA技术能全面提高路面使用性能。该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四川成(都)-南(充)高速公路SMA的配合比设计与施工情况,并将SMA混合料与其他沥青混合料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  相似文献   
6.
"十三五"以来,四川省高速公路建设与交通运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路网骨干功能日益凸显,但部分早期建成路线的交通量渐趋饱和,亟待扩容改造。为了准确把握四川省高速公路的改扩建需求发展规律,为交通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统计分析了全省高速公路的发展规模、技术品质及交通运行情况,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研究了全省高速公路网在交通强省建设规划期内的改扩建需求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高海拔特长隧道洞外低温大风的成因、特征及对洞内风场、围岩-结构温度温度场的影响,以国道317线雀儿山隧道为工程依托,采用气象站、手持风速仪、红外测温仪、埋入式多点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等,对冬季隧道贯通前后进出口两端隧址区、洞内净空风速、风向、温度以及隧道轴向、径向的围岩-结构温度场进行现场实测,分析低温大风成因和特征、隧道贯通前后负温区范围、风速风向变化规律以及对洞口段和洞深部围岩-结构温度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高原大尺度大气环流产生的高原季风以及雀儿山两侧日照时间、地形引起的小尺度范围内自由大气热力差影响,隧址区冬季风速高、温度低;大风时段主要集中在14:00~21:00,平均风速达10 m·s-1,负温时段主要在19:00~8:30,隧道进、出口日最大气温差分别为23.5℃和28℃;隧道贯通前,进出口两端负温区段在860 m以内;贯通后,出口端主洞和平导负温区段为1 200,1 280 m,分别比进口端长了340,420 m;贯通前后,隧道深部最低风速分别为1.1,2.2 m·s-1,洞内风向由两端向洞内方向转化为主要由出口向进口方向;隧道洞口浅埋段围岩和衬砌结构径向负温范围在贯通前为1.20 m,贯通后为0.80 m,且在上述范围内温度变幅较大;低温大风对隧道深部的围岩温度影响不大,但对结构表面温度影响明显,由于变温区主要集中在二衬混凝土结构内部,因此要重视结构内部产生的冻胀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震区软岩隧道二衬的裂损特征及原因,寻求一套合适的整治方案,对在建的穿越“5.12”地震发震断裂带上广甘高速公路沈家山软岩隧道二衬开裂的破坏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裂损部位多发生在拱顶至拱腰,以环向裂缝与斜向裂缝的组合形式出现;复杂的地质环境是造成二衬开裂的主要原因,不定期发生的余震和施工方法选择不合理以及支护体系的设计偏弱也是二衬开裂的诱因。实践证明:在二次衬砌内表面喷钢纤维混凝土和布设轻轨进行整治切实可行,并具有一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以穿越5·12发震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的广甘高速公路软岩隧道为工程依托,依据对施工现场频发的围岩-支护结构失稳破坏的统计,以及典型失稳案例的分析,探讨了震裂软岩隧道围岩-支护失稳机制及处治机理,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围岩-支护失稳段为试验段,对其处治机理及效果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址区岩体受地震及新近地震的反复揉搓,致使山体内部岩体产生震裂损失、围岩稳定性不足、地下水的渗透性增强、围岩与支护结构不能密切接触,是造成软岩隧道围岩-支护失稳事故的直接诱因;通过掌子面反压回填、地下水引排、塌腔回填、加强超前支护、基底注浆加固、改善施工工法和加强支护参数等处治措施,可有效地稳定掌子面前方松动岩体、控制震裂松动围岩压力、增强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性,且使支护体系具备一定的安全储备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