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铁路运输   7篇
综合运输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客运专线上的隧道开挖断面积在150m^2以上,必须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才能满足建设需要。为此,本文以Ⅳ级围岩为研究对象,根据隧道埋深不同,对深埋情况下的台阶法和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浅埋情况下的CD法和CRD法等开挖方法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通过分析比较,掌握了超大断面隧道的基本受力规律,给出了适合于超大断面隧道的安全、经济、合适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次修订在继承和发展《铁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规范》(TB10068—2000)的基础上,对原规范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更新,使新规范更加完善、合理、适用。主要介绍规范的修编背景、修编过程及本次修编的主要内容等。本次修编调整了规范的适用范围和章节结构,补充完善了原有内容,吸纳了最新科研成果,新增了条文内容及说明等。  相似文献   
5.
太行山特长隧道防灾通风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太行山隧道防灾救援具有多个进、出口通风的特点,运用网络通风理论,建立隧道复杂通风系统的计算模型.针对1号救援站防灾救援利用5号斜井送风、专用竖井排烟的纵向式通风方案进行计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通风方案可以优化为取消专用竖井,利用5号斜井或隧道排烟,这样既减少了工程投资,又便于运营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前铁路隧道的运营通风均为固定式通风系统,点多、面广、初期投资大、运营管理困难.文章根据电气化铁路隧道的运营及环境特点,提出了移动式运营通风的概念,采用一套移动通风设备就能实现多座隧道的运营通风,经济合理,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通过中德两国隧道技术标准体系和具体设计指标的对比分析研究,找出我国规范与德国规范在设计理念、体系构成、规范内容等方面的差距,为我国隧道规范的修订和高速铁路隧道设计提供参考,进一步健全我国隧道标准体系,提高规范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德铁路工程隧道技术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铁路隧道标准规范》从1960年至今已形成了包括勘测设计、施工验收、养护维修和抢修抢建4类,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3个层次共33个标准;德国《铁路标准规范》则由法令-适用标准-TSI(欧洲铁路网运行兼容性法规)组成,隧道标准属于适用标准中的专业规范(DS)系列,主要有3本。德国《规范》"以人为本、注重环保"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体系完善,门类齐全,专业规范多是一些具体技术操作方面的规定,且内容详细具体,指导性非常强;我国《规范》标准体系也较完善且层次分明,但原则性的规定居多,对工作的指导作用较小。在限界及净空、荷载、初期支护、二次衬砌、防排水、防灾救援等具体指标方面,德国《规范》对列车气动压力及热效应、喷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二次衬砌最大厚度、防裂钢筋、全封闭防水、防灾救援等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我国《规范》则没有或者不完备,需要结合我国国情通过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提高。  相似文献   
9.
10.
中日铁路隧道工程技术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隧道规范已形成了包括勘测设计、施工验收、养护维修和抢修抢建4类,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3个层次共33个标准;日本隧道标准规范体系由规范—准则—指南—手册构成。日本规范以性能设计为基础,体系完整、内容具体,指导性较强;我国规范以力学设计为基础,虽然体系完全但原则性规定较多,对工作的指导作用较小。在围岩分级、设计方法、单双线设置、隧道衬砌、防排水、施工方法等具体指标方面,日本规范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我国规范则没有或者不完备,需要结合我国国情通过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