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8篇
综合类   5篇
铁路运输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新型的势垒式限滑差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虹  方靖  王小椿 《汽车工程》2007,29(5):441-444
提出了一种新型势垒式限滑差速器。分析了这种差速器的工作原理,介绍了齿轮设计所采用的非渐开线齿形并沿齿面节线分段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台架和路试的可靠性试验、最大牵引力试验和制动距离试验。  相似文献   
2.
双车道过境公路的通行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通行能力分析是公路网规划、公路设计与运营管理等工作的基础,列入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公路通行能力研究”中,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针对基于大量的实测交通流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了双车道城镇过境公路的速度一流量关系、自由流速度以及通行能力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三块板式的过境公路横断面形式,可以部分解决过境公路的路侧干扰,较大地提高车辆运行速度。这一结论可为城镇公路的设计、管理、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青藏公路运行速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青藏公路不同海拔典型路段实测速度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分车型的自由流速度累积曲线,分析得出青藏公路平直线路段、小半径平曲线路段和纵坡路段的运行速度及其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海拔对运行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平直线路段车辆在无路侧干扰条件下能达到期望速度;小半径平曲线路段运行速度变化剧烈;海拔4km为海拔对运行速度的影响临界点,且纵坡对车辆上坡方向运行速度的影响明显大于低海拔地区;青藏公路特殊环境下的运行速度特性研究结论,可为运行速度设计方法和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奠定良好的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运行速度的定义,首先通过现场试验采集了试验车的实时行驶速度,分析了试验车的行驶状态变化情况,基于不同的行驶状态确定了车头时距的变化阈值,然后通过研究典型断面的速度波动规律,分析了不同车头时距下的速度变化特征与分布特征,确定出车头时距为自由流状态的度量指标,并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了车辆自由行驶状态的判别标准。结果表明:自由流交通状态的车头时距应大于9 s;研究结论为公路运行速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危险品运输量不断上升。桥梁往往与重要的水资源紧密联系,一旦发生危险品运输事故,其影响范围广,后果严重。文章通过比较国内外应急管理的发展情况,分析我国应急管理方面的不足,结合我国桥梁管理体制,提出完善桥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的方法,这对保障桥梁的安全运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河北省张家口市北部坝上地区沥青路面反射裂缝严重的问题,以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为研究目标,通过沥青的常规试验和PG分级试验来评价3种不同的应力吸收层沥青结合料,并对3种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高黏高弹改性沥青的常规技术指标要明显高于常规改性沥青,PG分级也高于常规改性沥青。与普通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相比,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具有更好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8.
多相位信号交叉口微观仿真模型及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信号交叉口车辆到达、排队、起动、减速、跟驰、避让等各种交通流微观运行特性的分析,建立了交叉口描述、车辆发生、车道选择、车辆运行等模型,提出了一种交叉口多相位信号控制方案仿真系统。该系统操作方便,界面形象丰富,扩展性强,有效地反映了交叉口交通流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能用于交叉口仿真和优化控制。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大件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以大件运输的供需出发,结合交通工程学的知识和大件运输的特点,从可行、经济、时效、扩展四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大件运输选线的原则,并应用目标最优化理论,优选出东西、南北方向的公路运输线路线.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障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的公共停车场项目合理的成本效益,应用全寿命周期理论,系统梳理了其成本效益组成结构及影响因素,建立了不同PPP模式下不同建筑形式的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停车楼和机械式停车场)固定成本模型、年运营收入与费用模型和基于动态投资回收期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探讨用地、停车收费及金融政策对不同PPP模式、不同建筑形式公共停车场动态投资回收期的影响,并以居住类公共停车场为例开展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当内部收益率和收费价格一定时,对于机械式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TBT(Transfer-Build-Transfer)模式动态投资回收期最短,其次为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和BOO (Build-Own-Operate)模式;对于停车楼,BOT模式动态投资回收期最短,其次为TBT模式和BOO模式;当附属商业面积比例为20%时,不同建筑形式的居住类公共停车场动态投资回收期均小于15年,满足社会资本目标;土地价格一定时,增加附属商业面积比例可以使动态投资回收期缩短0.4~10年;转让停车场规模为小型或中型时,转让车位价格小于21.21万元,社会资本均可在15年内收回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