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1篇
综合类   4篇
水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1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V形刚构桥施工中倒三角区域支架的拆除时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亮  刘钊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8):95-97,101
采用桥梁博士软件模拟一座典型的V形墩连续刚构桥的施工过程,为找出支架拆除对传力途径的影响,分别单独计算结构自重、预应力以及收缩徐变内力,然后对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进行组合。分析结果表明倒三角区域支架的拆除时机对桥梁在施工阶段及成桥后的内力均有显著影响,可达50%以上。建议优先采用早拆支架方案,以使结构受力明确,且对V形墩区域受力有利。  相似文献   
2.
结合工程探讨开口钢管桩在竖向荷载下的承载机理,推导了考虑闭塞效应的桩端阻力理论公式,并与建筑桩基规范中的经验公式以及静载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汽车被动安全开发,需要进行大量的整车碰撞和SRS验证,周期较长,过程复杂。随着GB、C-NCAP等评价要求的提高,往往需要投入高昂的开发费用,而进行汽车碰撞安全的CAE仿真计算,并进行结构优化模拟,逐步成为研究汽车耐撞性的必然选择。本文对汽车侧碰进行建模,根据仿真结果对基础车型进行评价,并通过结构优化提升车体结构耐撞性,为后续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为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该桥设计采用了多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对其工程特点及关键技术进行总结.该桥充分利用相邻非通航孔桥相同结构类型的钢箱梁进行配重,外边跨不设置斜拉索,因地制宜,综合优势明显;结构支承体系采用三向支承体系,保证全桥结构性能最优;桥塔采用“中国结”造型的钢剪刀撑,与混凝土塔柱采用“承压-传剪”复合传力模式的连接箱连接,性能安全可靠;基础采用变直径钢管复合桩,钢管与钢筋混凝土组成组合截面共同受力,经济合理;桥墩墩身采用节段预制、现场安装的方案,节段连接采用φ75 mm的预应力粗钢筋;钢箱梁采用优化的扁平流线型断面和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抗疲劳性能优越;斜拉索采用抗拉强度为1 860 MPa的平行钢丝索.  相似文献   
5.
以非道路国三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为切入点,分析集装箱空箱堆高机排气烟度值超标的原因,介绍对应的处理方法,提出对设备发动机的维保建议;根据新国标环保要求,提出工程机械要从传统的性能为主的维护保养工作,升级为兼顾环保要求的维护保养工作.  相似文献   
6.
斜拉桥上部结构双悬臂施工时,可采用临时拉索平衡结构体系代替传统的临时墩来抵抗不平衡荷载作用。为分析施工期拉索平衡结构体系下大跨度斜拉桥的结构受力和抗风性能,以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为背景进行研究。基于平衡措施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桥梁边、中跨主梁与桥塔承台间设计了临时拉索连接的结构体系,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全桥模型,分析双悬臂施工中最不利工况下的桥梁受力,并进行了比例为1∶70的全桥气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结果表明:拉索平衡结构体系能够增强大跨径斜拉桥双悬臂施工状态下抵抗各种不平衡静荷载作用的能力,提高桥梁抵抗动风荷载作用的能力,降低施工期的抖振响应;拉索平衡结构体系下的桥梁受力和抗风性能均满足要求,该体系能够保证斜拉桥在上部结构施工中的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7.
开口钢管桩竖向承载力机理及计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具有施工、回收方便的优点,许多临时结构采用打入式开口钢管桩基础,然而现行桥规并没有关于开口钢管桩竖向承栽力计算的规定。结合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栈桥工程实例,介绍开口钢管桩的竖向承载机理,推导了考虑闭塞效应的桩端阻力理论公式,经过与静载试验结果的比较,证明该公式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9.
由于某车型后背门受力较大且比较集中,其后背门铰链安装点处钣金在前期道路试验中,多次出现疲劳开裂问题.为解决此问题,通过CAE分析,对耐久强度薄弱点直接进行加强,并对后背门限位方式进行优化,有效地提高了安装点强度,并减小行车中后背门摆动,成功地消除了该位置的疲劳开裂.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