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4篇
综合类   8篇
综合运输   5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车辙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主要形式之一。结合青海气候、交通、路面结构、路面材料特点,对车辙成因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深度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优先理念下,小型工业园区路网规划要有新的体现.以丹阳市经济开发区精密制造产业园为例,通过分析其现状交通的特点,结合区域交通,在生态优先理念指导下,提出规划原则,并形成多个路网规划方案,从中整合出最优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应的交通设施规划布局,对小型工业园区生态交通规划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结合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特点,将三辊轴机组运用于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总结出适合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施工工艺.实践证明,该工艺能在造价低、工期短、作业面小、工程规模大的条件下发挥其轻便、快速、低成本等特点,建设满足设计要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相似文献   
4.
李星星 《交通标准化》2014,(11):7-10,14
计算机技术和智能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仿真工具能够真实地再现实际的交通运行环境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使前期仿真较难涉及的攻击性驾驶行为得以实现.鉴于此,在讨论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了三种常用的微观交通仿真软件,对其车道变换模型中的攻击性驾驶行为的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车道变换中攻击性驾驶行为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5.
交通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方案预测的准确性和实时再现性。在以模拟机动车为主的仿真软件不能较好满足国内混合交通的背景下,非机动车跟驰模型的研究尤为重要。论文首先参照机动车定义了非机动车的虚拟行车道,提出了跟驰状态的判断条件,以此作为非机动车跟驰行为的研究基础。其次,以车辆间应保持的最小安全车头间距为思路,充分考虑非机动车中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之间的差异,构建了非机动车的跟驰模型。最后,将模型所涉及的参数与宏观的交通流参数联系起来,通过流量、速度和密度关系,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对于完善现有的交通仿真软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车辙是渠化交通的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损坏类型之一。结合工程实践,从原材料的选择、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混合料技术性能要求和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等方面,介绍了微表处在处治轻微车辙中的应用.实践证明,微表处工艺技术能有效地处治轻微车辙,有优良的抗滑性能和水密性能,但不可滥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一轮路网调整工作在各个城市开展,隧道、高架类型的城市高等级道路建设数量不断增多,由于这些高等级道路的建设造价较大,因此在初期决策阶段需要对这些道路的交通量进行快速、准确的预测以便为决策者及规划者提供直观的评价依据。然而传统的“四阶段”方法耗时耗力,无法满足该项工作需要。鉴于此,结合镇江市长江隧道交通量预测,对基于OD反推技术的城市新建高等级道路交通量预测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其预测结果与传统“四阶段”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针对老路拓宽时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处治结合部的特点,将新老路基、路面结构作为整体,建立数值分析模型。采用FLAC进行分析,从路基位移、路基顶面应力等方面,研究土工合成材料处治新老路基结合部的作用机制,分析不同加筋层数和不同路基填土高度下的处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土工合成材料不仅可以有效减小路基顶面的差异沉降和水平位移,而且使得路基反射到路面的平均应力更小且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9.
耐高温环氧树脂胶粘剂在钢桥面粘结层中的应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特性,自行开发了耐高温环氧树脂胶粘剂,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不但具有良好的高温抗剪、抗拔强度,而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有良好的韧性。  相似文献   
10.
上隍互通是镇江市两条快速路、一条交通性主干路和镇江扬州两市城际型快速通道相交的关键互通节点。针对该立交节点,存在多路交叉、慢行交通组织和跨铁路及其货场等诸多限制条件。基于相交道路的功能定位和交通需求,提出了两个互通比选方案。研究探索了复杂控制条件下,多路立交分解组合再优化的设计思路,提出首先将五路交叉分解成三个常规立交,分别进行全互通设计;然后叠加组合各象限匝道;最后再根据限制条件、组合互通降维、次要交通限制等因素,优化转换匝道的数量和规模。研究对多路立交节点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