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铁路运输   4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新建客运专线最高运行速度已达到350 km/h,道岔平面线型是影响列车过岔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不同的过岔速度选择合适的道岔线型,计算后得到设计参数,对指导道岔选型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利用平面参数法推导各种平面线型的计算公式,提出道岔线型设计流程,并通过实际算例比较了各种线型的应用范围及优劣性.研究表明,列车低速过岔时宜采用小号码单圆或复圆曲线道岔,高速情况下则宜采用含有缓和曲线的道岔线型;缓和曲线的加入,可以在减小圆曲线半径的基础上提高列车的侧向过岔速度,并满足平稳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填料动力试验荷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得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填料的动力试验参数,建立无砟轨道-路基系统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8辆编组的动车运行过程,结合实测数据分析轨道不平顺、列车速度、轴重、深度等因素对竖向动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基动应力的一次加卸载过程,由同一转向架的两对轮载或相邻转向架的两对轮载共同完成;车速对动应力幅值影响较小,但引起路基承受荷载的作用频率呈线性增大;列车车轴重每增加10 kN,路基表面的动应力增加约0.97 kPa;无砟轨道路基承受荷载的作用频率为车长频率的1~4倍,且轨道不平顺没有改变荷载主频。依据动应力时程曲线特征及其频谱特征,采用全压正弦函数建立路基填料动力试验荷载表达式,加载频率可取车长频率的1~3倍。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设计固定辙叉结构,改进轮对与辙叉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以接触参数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并对60 kg/m钢轨12号固定辙叉心轨及翼轨顶面的各部位尺寸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将此固定辙叉心轨顶宽20 mm处降低值增大至4 mm,取消翼轨顶面1∶20横坡,并将翼轨顶面抬高范围改为从辙叉咽喉至心轨顶宽50 mm处,可较好的改善其轮轨关系,验证了本文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泰国BS100钢轨菱形交叉的强度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运用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车辆通过菱形交叉的最大轮轨力,并将计算结果作为菱形交叉的强度计算荷载;采用三维实体有限单元法分析菱形交叉的应力和变形.结果表明,菱形交叉在列车动载作用下,变形合理,轨道状态能得到较好保持;菱形交叉的最大Mises应力为262.917 MPa,小于材料屈服强度440 MPa,且屈服强度与最大Mises应力的比值大于一般工程强度安全系数1.3,辙叉强度满足使用要求,并具有较大储备.  相似文献   
5.
赵卫华  曹洋  王平 《中国铁路》2012,(1):55-57,61
以60 kg/m钢轨12号单开道岔合金钢组合辙叉为研究对象,建立合金钢组合辙叉强度计算模型与间隔铁用螺栓的强度检算模型、岔心强度检算与间隔铁用螺栓的强度检算工况、边界条件,采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不同数量的间隔铁和不同道岔焊接形式下,合金钢组合辙叉的受力状况.通过对岔心计算和间隔铁用的螺栓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合金钢组合辙叉改进方案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提出间隔铁用的螺栓在温度变化下的剪切性能可通过改变间隔铁数量或道岔焊接形式改善.  相似文献   
6.
运用有限单元法建模,分析扣件刚度对菱形交分道岔心轨和尖轨强度的影响以及沟槽开设方式对板下胶垫应力的影响,同时研究准静态轮载作用下轨道变形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尖轨和心轨的强度及板下胶垫的强度均能够满足使用要求;菱形交分轨道刚度的均匀性能满足列车运行速度在120km/h及以下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大跨度钢桁斜拉桥上无缝线路制动力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大跨度钢桁斜拉桥上无缝线路制动力的传力机制,基于有限元法和梁轨相互作用理论,建立了反映斜拉索、主塔、半漂浮体系等桥梁特征的梁轨纵向相互作用平面模型,分析了斜拉索刚度、主塔刚度以及半漂浮体系中粘滞阻尼器对制动力的影响,并提出了制动力的简化算法.研究结果表明:制动力满足斜拉桥上铺设无缝线路的要求,且其分布规律与普通桥上相同;粘滞阻尼器对制动荷载下斜拉桥上无缝线路梁轨相互作用的改善较明显,有效降低了梁轨相对位移,减小了制动力;与主塔刚度相比,斜拉索刚度对桥上无缝线路制动力的影响较大,因此,设计桥上无缝线路时,可只考虑斜拉索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