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5篇
综合类   3篇
水路运输   7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早期轮轨滚动磨损变化过程难以通过无损手段进行表征的问题,提出了非线性超声技术对不同磨损程度的CL60车轮与U75V钢轨试样进行检测评估;建立了基于轮轨试样表面磨损特征的Murnaghan模型,并利用非线性超声有限元仿真,通过塑性变形层厚度变化情况模拟不同程度的摩擦损伤,分析了其相对非线性系数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原因。试验结果表明:轮轨的早期磨损会导致材料表面产生塑性变形层,随着塑性变形的加剧,材料损伤将以微裂纹为主,车轮角加速度越大,轮轨间相对滑动作用时间越短,塑性变形层越薄,且CL60车轮较U75V钢轨磨损程度更为严重;CL60车轮试样在车轮角加速度分别为10、250、1 500 r·min-2时,对应的相对非线性系数分别为12.19、8.43、5.68,U75V钢轨试样在车轮角加速度分别为10、250、1 500 r·min-2时,对应的相对非线性系数分别为7.57、6.09、5.04,与CL60车轮试样相比,U75V钢轨试样的相对非线性系数变化缓慢。可知,相对非线性系数与塑性变形层厚度呈正相关,微裂纹产生的非线性效应比塑性变形层更强,相对非线性系数增幅更大,因此,可通过材料的相对非线性系数变化判断材料的磨损阶段。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节能的.必要性及节能改造面临的问题,通过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这一节能新机制的引入和实施,介绍了其做法、取得的成效,有效的解决了节能先进技术的引入,实现了节能目的。  相似文献   
3.
秦涛  汪红莹 《中国水运》2010,(11):167-168
小型水库土石坝防渗加固处理关系到坝体稳定,居民社会生产生活安全,意义重大。在总结湖北恩施州六、七十年代兴建的土石坝存在的共性渗漏问题基础上,结合病险小水库土石坝防渗加固处理多例工程实践,以沙坝水库为典型代表,总结分析探讨小型土石坝防渗加固处理技术及施工方法,以期能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许振辉  秦涛  刘士宽  费昀 《公路》2011,(3):161-164
当前道路设计方法由于对地质、水文、交通、环境、气象等数据难以进行分析处理,研究三维道路建模及可视化方法非常有必要.重点论述了数字地面模型构建与管理方法.并研究了在此基础上进行道路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与流程.该方法能够对道路路线设计方案进行直观展示与分析,对道路设计方案的优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真3维公路设计与传统2维公路设计的差异,如何在真3维的环境中进行设计错误的检测,至关重要。文章针对该问题,利用数学理论进行了2种检测方法的研究,从编程和精度角度分析其优缺点,利用线段长度比较的方法对平面线设计错误进行检测,达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并能够在进行线位调整的同时,自动给出错误的检测结果,为真3维公路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路网越来越发达,新建公路工程跨越原有线路的情况时有出现。受施工环境的限制,采用门式墩跨越既有线路的设计越来越多。以实际工程为例,首先对跨既有铁路桥梁门式墩盖梁的施工方案进行了分析,然后对跨既有铁路桥梁门式墩盖梁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湖北恩施某水库为病险水库,大坝运行期间多次出现险情。在充分调研勘察基础上,从工程地质、工程质量、渗流计算等多方面对大坝进行安全评价,并提出有关加固建议。  相似文献   
9.
秦涛  刘海燕 《港口科技》2007,(12):22-23
日照港在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时,采用了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既规避了投资压力,又规避了技术风险。介绍了该模式在港口实施的情况及其取得的实际效果。提出了一点思考,即善用"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10.
搭建了高低温服役环境轮轨滚动试验台,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再现了哈大线等高寒铁路冬季车轮表面剥落和麻点严重、夏季异常光滑的季节性损伤特征;研究了宽温域(-50 ℃~60 ℃)下高速列车轮轨界面粘着和车轮损伤行为,系统探讨了不同服役温度下轮轨滚动接触界面的粘着系数演变规律,分析了车轮表面磨损形貌和表层材料塑变行为等重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服役温度的提高,轮轨界面粘着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车轮表面的凹坑尺寸减小,在高温60 ℃时,凹坑特征消失,磨损表面变得较为平整;在低温-40 ℃时,车轮表面最为粗糙,算术平均粗糙度为3.74,而随着服役温度的上升,磨损表面粗糙度显著下降,在高温60 ℃时,车轮表面算术平均粗糙度较小,为0.97;随着服役温度的升高,轮轨接触界面的磨损区域内Fe元素含量与O元素含量之比逐渐减小;低温低湿环境抑制了轮轨界面的摩擦氧化作用,增强了摩擦剪切作用,加剧了车轮表面的剥落、严重的塑性变形和表面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因此,磨损表面较为粗糙;而高温环境加速了轮轨界面的摩擦氧化作用,氧化磨屑的形成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固体润滑作用,从而降低了轮轨界面间的粘着,车轮表面相对光滑;磨损机制由低温(-50 ℃~-20 ℃)服役工况下的疲劳磨损逐渐转变为常温(20 ℃)工况下的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与高温(40 ℃~60 ℃)工况下的粘着磨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