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33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针对大曲率短线匹配连续刚构桥几何线形控制,基于三维空间坐标系,充分考虑梁长和转角误差、横坡误差和平移误差,提出一种能够同时适用于直线和大曲率短线匹配施工桥梁的几何线形三维控制方法。该法可实现及时三维修正每个梁段的预制和拼装线形,避免误差累积,达到高精度几何线形控制的目的。与既有算法对比表明,该算法符合现浇梁段与对应匹配梁段的相对位置关系在预制阶段和拼装阶段保持不变的实际情况,控制精度有保证。工程实例表明,对于短线匹配施工的大曲率(曲线半径804.2 m)连续刚构桥,该方法实际几何线形控制良好:实测主梁线形与设计线形相比,轴线偏差最大不超过6 mm,高程偏差最大不超过11 mm,均远小于规范的规定限值,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横梁的面外弯曲和混凝土桥面板受拉的问题,以64和96m下承式钢桁半结合桥为例,对3种现浇混凝土板施工方法桥面系的受力状态进行计算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由跨中向两端逐个节间固联纵、横梁后再浇筑混凝土板的方法,可使横梁的面外弯矩大幅度减少。据此提出预制板不设纵梁和待混凝土预制板全部上桥就位并释放横梁面外弯曲后再固联纵梁与横梁的2种施工方法。采用这2种施工方法可以基本消除一期恒载作用下横梁的面外弯矩和混凝土板中的轴向拉应力,如果再加上压重等措施,则可进一步消除或减少二期恒载和活载引起的横梁面外弯矩和混凝土板中的轴向拉应力。  相似文献   
3.
4.
桁梁结合梁及其剪力连接件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5.
桁梁结合梁栓钉疲劳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某桁梁结合梁桥的实际情况,通过等幅疲劳推出试验,对ф22及ф25栓钉疲劳强度的控制因素等问题做了研究,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剪应力幅与循环次数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6.
连续结合梁桥负弯矩区混凝土板裂缝宽度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侯文崎  叶梅新 《铁道学报》2003,25(1):109-112
连续结合梁桥负弯矩区混凝土板裂缝宽度控制是施工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控制效果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笔者受设计部门委托,在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施工方法,例举并阐述了多种裂缝宽度控制方法及其原理,对其控制效果作了综合比较。对高速铁路(40 50 40)m连续结合梁初步设计方案提出了建议,已供设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7.
桁架结合梁及其剪力连接件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我国某公铁两用特大桥(W桥)将采用混凝土桥面系-钢桁结合梁,目前,国内外现有的组合结构规范中还没有桁梁结合梁的内容。本文研究了桁梁结合梁的受力特征,针对W桥的具体情况试验研究了栓钉的承载力和布置方案,该成果已用于W桥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9.
针对我国铁路桥梁中应用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根据推出试验结果,采用最小二乘非线性拟合得到C 50混凝土中13和22栓钉的荷载—滑移关系式。通过群钉组合结构极限承载力试验,并结合所提出的群钉组合结构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钉群平均极限承载力的折减、钉群受力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群钉组合结构中,钉群平均极限承载力较单钉极限承载力有较大程度的折减,最多达到18%;钉群受力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由上到下呈马鞍形分布,随着荷载的增加,栓钉受力发生重分布,接近极限荷载时,各栓钉受力基本均匀。栓钉刚度、加载方式等都是钉群受力不均匀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栓钉刚度越大,钉群平均承载力折减越多。加载方式对群钉组合结构极限承载力基本没有影响,但在荷载较小时对钉群受力不均匀程度的影响较大,而随着荷载的增加,其影响逐渐减小。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所提出的群钉组合结构有限元模拟方法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