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铁路运输   4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噪声计算方法,采用2D电磁场有限元仿真计算气隙中的电磁力波,建立定子单环结构模型计算定子结构在电磁力波作用下的谐响应振动速度,将定子外圆等效为有效长圆柱体模型来计算声功率级噪声;对逆变器SVPWM供电引起的电磁噪声进行了计算;将样机测试数据与计算值进行对比。该计算方法能够满足工程设计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电力电子技术与铁路机车牵引动力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铁路机车牵引技术发展历程及电力电子技术对铁路机车技术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着重分析了交流传动的特点和优越性,结合国内铁路机车牵引传动技术的现状,对我国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永磁材料的发展概况以及永磁同步电机的特点。永磁同步电机以其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密度高等特点在交流传动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文章介绍了永磁同步电机在轨道交通牵引系统、钻机顶部驱动系统、流程工业传动系统及船舶推进系统中的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4.
20 0 0年 9月 3日 ,我国首台高速交流传动 DAJ1型电动车组动力头车在株洲电力机车厂首次亮相。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王淀佐、湖南省副省长周时昌等专家、领导出席了该车的剪彩仪式。该动力头车被命名为“蓝箭”,由株洲电力机车厂与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历时 2年联合研制成功。动力头车采用了优美的流线型的外观 ,设计最高时速为 30 5 km。它采用了先进的交流传动技术、超轻量化的车体结构、小轮径半体悬全悬挂动力转向架新技术、分布式控制与通信系统。为了保证安全运行 ,该车装备了 ATP系统 ,对整列车实施速度监控与自动防护。DAJ1型电动…  相似文献   
5.
地铁车辆交流传动系统主电路振荡抑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主电路振荡这一地铁车辆交流传动系统开发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利用交流传动半实物仿真平台进行了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于国产地铁车辆和北京地铁电动客车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广深铁路已投入商业运营的DJJ1型高速交流传动高速电动车组采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交流传动系统。文章介绍了该系统的性能及其主要部件,重点分析了其牵引变流器,传动控制装置的技术特点,并对动力车的微机网络控制系统作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7.
在广深铁路已投入商业运营的DJJ1型高速交流传动高速电动车组采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交流传动系统。文章介绍了该系统的性能及其主要部件,重点分析了其牵引变流器、传动控制装置的技术特点,并对动力车的微机网络控制系统作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8.
用8098单片机实现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是一种先进的调制方法。本文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和输出电压,建立了开关模型和最佳开关顺序。分析了滞后开通时死区时间对输出电压的影响,提出了补偿方法,用8098单片机系统来实现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具有简单,可靠的优点,试验结果证明,变频器运行稳定,输出波形正统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针对光伏微电网在安全、经济、实时、可靠、稳定、人机交互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综合分析了光伏微电网软件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重点介绍了工程化过程中的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开发方法和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并结合实际案例给出了光伏微电网软件工程实现步骤,说明了软件工程化应用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永磁同步牵引系统在轨道交通领域已逐步进入到工程化和商业化应用阶段。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沈阳地铁上首先实现了该系统的装车试验,对于我国轨道交通牵引系统技术的自主创新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文章在简要介绍国内外轨道交通永磁同步牵引系统发展技术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该系统的技术优势及态势,同时阐明其在轨道交通领域内的应用挑战,为该系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