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篇
  免费   19篇
公路运输   500篇
综合类   335篇
水路运输   25篇
铁路运输   33篇
综合运输   4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大跨径的斜拉桥的建设工程不断增多,有效的控制主梁悬臂的施工线形控制是确保斜拉桥合龙的关键,同时也是确保桥梁质量控制和建设安全的重点部分。而在施工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线型的控制存在一定的难点。在下文中以某特大桥为实际案例,进一步探讨斜拉桥悬臂施工线型的控制,进而为后续其它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3.
在理论上论述了非线性理想倒退分析的计算方法,提出严格按照施工顺序,逆向地对结构进行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混凝土徐弯影响的倒拆分析计算,从而得出各施工阶段结构所应有的内力和位移,同时还提出了计算机模拟结构体系转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公路》2005,(11):93-93
2005年10月7日,全国第一、世界第三跨径的斜拉桥——南京长江三桥正式建成通车。  相似文献   
5.
贵阳市中心环线小关公路特大桥主桥采用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型,跨径为(69m 125m 160m 160m 112m),最高桥墩墩高为100m,该结构具有联长、跨径大、桥墩高、边中跨比值大和主跨不对称等特点。介绍该主桥的总体布置、结构尺寸、施工方案、结构静力行为特点、结合部位的空间有限元分析、结构设计要点及技术处理措施等。为克服不对称带来的变形大的特征,提出了顶推合拢施工的特殊技术。  相似文献   
6.
《西南公路》1996,(2):52-53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桥是我国大跨度铁路桥梁广泛应用的结构形式,但长期以来缺少对不同桥型跨越能力和适用范围的系统研究。大跨度混凝土桥的设计实践表明,支点截面混凝土的抗剪通常是控制其跨越能力的主要因素,以荷载作用下的剪应力达到混凝土容许剪应力为标准,分析得到了双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桥的理论极限跨径。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主梁与加劲拱、拉索的荷载分配关系,进一步研究得到了连续梁(刚构)-拱桥、部分斜拉桥的理论极限跨径,分析结论与实际工程基本相符。同时在理论值基础上,结合设计经验给出工程实用极限跨径的建议值,对大跨度混凝土桥的桥式方案选择和投资控制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总结国内外在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式桥长期下挠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和现状,对导致长期下挠的主要成因与研究难点作了阐述,分析了各个因素的研究与目前设计计算、参数取值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对长期下挠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跨径黄土隧道施工技术及工法选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陕甘地区黄土隧道黄土本身的特性,现场试验证明这种土质的隧道不适应于新奥法施工。通过分析黄土本身地质条件,对黄土隧道矿山法施工原理、技术及工法选型进行分析,供类似黄土隧道工程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某(85+6×150+85)m PC黄河特大桥冬季休工期(长达6个月),恰逢主梁施工至最大悬臂状态,需验算非连续施工阶段受力状态以保证安全合龙成桥。采用计算土弹簧刚度来模拟桩—土摩阻效应,以Maxwell模型模拟墩顶新型阻尼器的墩梁位移效应,建立连续成桥和非连续成桥的线性和非线性数值模型。结果表明,与连续施工成桥相比,长悬臂施工状态休工使梁端上挠增大,主梁位移变化明显;主梁纵向最大弯矩增大,箱梁混凝土上下缘应力累积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