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10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际生活中的正面碰撞事故往往形式复杂,因此,文章结合2018版C-NCAP和C-IASI两大规程中规定的工况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正碰事故类型情况,通过仿真分析总结了某车型在四种正面碰撞工况下的安全性能,能够为全面研究汽车正面碰撞的安全性能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C—NCAP实施六年来,通过对不同车型的测试,积累了大量的后排假人测试数据。在C—NCAP规则下进行试验,对车辆评价星级与后排假人伤害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在C—NCAP规则改版中是否有必要将后排假人的伤害指标纳入车辆的星级评价体系,及如何合理制定后排假人的伤害限值这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文针对纯电动车与传统燃油车在造型和布置上的差异化特点带来的车身正碰框架中的设计难点和痛点,提出了一套完整、可行且有效的主体铝制量产正碰车身框架结构设计方法,此方法专门针对纯电动布置进行实体建模和正碰工况下的拓补优化设计,制定正碰主体铝材料结构设计方案,以实现吸能效率的提升,保障乘员舱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兼顾轻量化和共线约束。基于CAE和试验验证结果,此设计车身各正碰指标均满足C-NCAP五星碰撞结构要求,比对ODB下的整车乘员伤害得分也满足相关要求,说明其可行有效性,为同类型车型的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王斌  李华香  史建鹏 《汽车科技》2012,(5):47-49,58
应用Hypermesh和Pam-Crash软件建立整车有限元模型,按照C-NCAP试验要求分别进行整车正面碰撞和40%偏置碰撞仿真。通过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B柱加速度曲线的对比分析,验证整车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根据仿真结果评估车身结构偏置碰撞安全性能,对结构进行改进。改进后整车偏置碰撞性能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5.
韩峰  岳国辉 《天津汽车》2012,(10):17-19
为降低在低速追尾碰撞中乘员颈部受到的挥鞭伤害,文章对挥鞭伤生成原理、E-NCAP及C-NCAP挥鞭伤试验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依据E-NCAP中等强度动态试验标准,对普通头枕及Re-active头枕进行试验对比,从结果评价中可看出,Re-active头枕在头枕接触时间、颈部伤害指标NIC、Nkm及上颈部剪切力4方面均优于普通头枕,试验结果总得分也高于普通头枕,说明Re-active头枕能够在低速尾碰过程中更有效地保护乘员头颈部。  相似文献   
6.
从某车型面向C-NCAP的正面乘员约束系统开发入手,经分析指出其优化流程应将正面刚性墙试验的约束系统参数优化作为主要条件,将正面偏置可变形障壁试验的约束系统参数优化作为约束条件,同时考察约束系统各参数对不同工况中乘员伤害的影响.介绍了如何运用CAE以及正面约束系统优化分析方法对参数进行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偏置碰撞下驾驶员腿部伤害的差异性,本文在对C-NCAP40%偏置碰撞及IIHS 25%小偏置碰撞两种不同类型偏置碰撞试验的试验工况、假人腿部评价指标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某乘用车车型在上述两种试验下驾驶员的腿部伤害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从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碰撞中车身与壁障重叠率的不同导致不同的碰撞力传递路径,最终导致车身变形的差异。其中,25%小偏置碰撞对车身的破坏程度极大,试验后驾驶员侧的A柱严重变形,车身结构大量侵入到车内生存空间,故其假人腿部伤害值大于另外两种正面碰撞,尤其是驾驶员左腿伤害值。优化车身前端结构,增加A柱强度,最大程度保证驾驶舱腿部生存空间,才能有效提高小偏置碰撞中乘员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8.
C-NCAP评价试验加分项是C-NCAP评价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参考2006版、2009版和2012版C-NCAP中的相关规则,总结了每个版本中的安全带提醒装置、侧面安全气囊和气帘、ISOFIX固定装置和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4个加分项的实施情况.结果表明,C-NCAP的实施提高了汽车的安全带提醒装置、侧面安全气囊和气帘、ISOFⅨ固定装置和ESC的配置率,并且这些加分项的实施也使得C-NCAP的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9.
某轿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改进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LS-DYNA软件按中国新车评价程序(2012C-NCAP)标准建立了某轿车的整车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通过B柱侵入速度和侵入量与实车试验的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在分析了试验对比结果之后,论文提出了侧面结构耐撞性的改进方案,仿真结果显示改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开展了车辆防撞性和碰撞相容性的设计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相容性指标——吸能率rE并验证其合理性,该指标可望解决现有评价指标对车辆侵入程度的量化缺乏连续性和普适性的问题。然后对参数化模型进行自动更新,从而进行设计变量优化求解,最终形成一套集成设计方法。工程实例显示,提出的吸能率指标rE可实现对目标车辆攻击性程度的连续量化评估,参数化优化策略可有效提升车辆碰撞相容性和设计优化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