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6篇
公路运输   73篇
综合类   36篇
水路运输   13篇
铁路运输   37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为研究深部高地应力岩层中修建TBM隧道时管片衬砌结构的力学行为,以某深埋TBM工法隧道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围岩蠕变和管片分块效应的衬砌-围岩复合模型,研究考虑时间效应下管片衬砌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考虑围岩蠕变效应下管片衬砌受力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随着围岩蠕变时间的延长,管片衬砌的形变、内力和接缝张开量均呈现两阶段增长,具体表现为前期呈线性增长,后期增加趋缓。洞周围岩应力经历三阶段变化,即先减小后增大直至稳定。围岩蠕变时间为100年时,管片衬砌的内力和形变量均接近极限值。研究结果可为深部高地应力且考虑围岩蠕变效应下的TBM隧道衬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现有监测手段难以高效经济地测量高速铁路全线简支梁的徐变上拱量,但可以通过分析轨道动态检测数据实现有效识别。因此,本文选取我国某高速铁路长达7年的检测数据,结合小波分解、极值点搜寻和概率分布拟合,对每一跨简支梁的高低波形进行识别,然后通过波形关键点识别简支梁徐变上拱量,并研究其发展规律。研究结论:(1)波形识别算法对24 m梁和32 m梁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4.3%和96.4%;(2)简支梁徐变上拱与混凝土徐变的发展规律相近,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上拱量发展曲线;(3)在线路开通运营6年后,24 m梁上拱量的中位数在1.5~2.0 mm之间,32 m梁上拱量的中位数在2.0~2.6 mm之间,简支梁徐变上拱的发展趋于平缓,未来的发展空间有限;(4)本研究成果对掌握高铁桥梁变形状态和指导线路养护维修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预制混凝土节段箱梁胶接拼装架设施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卓 《桥梁建设》2006,(Z1):48-51
广州轨道交通地铁四号线第7标段上部结构为预制混凝土节段箱梁,采用整孔拼装架设方案。介绍预制混凝土节段箱梁胶接拼装、整孔架设的施工方法,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郑州西四环主线桥为工程背景,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针对节段拼装桥梁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建立大跨度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桥全桥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桥梁静力学性能,通过对节段拼装梁桥进行受力分析,得出背景工程桥梁在不同荷载组合工况作用下受力合理,满足规范要求,研究结论可为同类桥梁结构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一座外倾式非对称钢箱拱桥,通过利用桥梁结构专业软件Midas/civil建立其空间杆系有限元模型进行整体受力性能分析,探讨主要受力结构拱肋、吊杆以及钢箱主梁的力学特点;并通过外倾角的改变研究分析了吊杆内力随拱肋外倾角改变的变化规律,对于完善该类异型拱桥的设计理论、工程施工,确保结构安全、设计合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梁桥施工过程中结构的线形测试,经过合理结构分析计算,研究其施工过程中的线形变化规律,并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和采用有效控制方法,给出合理的立模标高,使大桥顺利合龙。  相似文献   
7.
以某连续梁桥施工控制为例,分析了不同合龙方案对桥梁的累计位移和受力的影响,特别是对施工控制中的预拱度设置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合龙方案及施工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解决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反拱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的新概念;基于线性徐变理论和变形协调原理,推导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的内力重分布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和常规预应力梁的对比试验,并进行了大量的数值计算和分析,得到了结构内力重分布结果和变形结果。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均表明: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可大大改善反拱过大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介绍非预应力连续箱梁施工中预拱度的控制 ,以及箱梁底板裂缝的出现和开展 ,并分析其成因 ,从而确保箱梁施工质量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0.
汽车转向轮前束与车轮外倾角的设计匹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重点对转向轮前束与转向轮外倾角的设计匹配进行分析计算,并对东风汽车公司生产的EQ1141G车型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某高机动性能越野车进行了检验验算,得出了合理的结论,解决了长期困扰汽车转向设计师的转向轮前束与转向轮外倾角的设计匹配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