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水路运输   8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为保存最低限度的核打击能力,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大都建立陆基(发射井及机动发射车)、空基和海基(重点是潜射型)三位一体的核力量体系,且重点更倾向于隐蔽性强、突击威力大的海基核力量。面对印度庞大的导弹研制计划、不断壮大的战斗轰炸机队和野心勃勃的核潜艇发展项目,巴基斯坦在获得并增强陆基和空中核打击能力的同时,也不得不做出这样一个艰难的抉择:发展海基核力量。不过,由于国际政治、国内经济及技术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巴基斯坦发展海基核打击力量比发展陆基和空基核力量要艰难得多,进程也将缓慢得多。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名印度海军上将在印度海军节前夕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计划P2015年服役的印度首艘国产弹道导弹核潜艇‘歼敌者’号将于近几周内进行海试”。  相似文献   
3.
原文出自印度国防研究与分析研究所(IDSA)。本刊发表此文,并不表示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报道,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美国海军“标准”导弹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准”导弹是美国海军武库中最成功的导弹之一。自1970年获得初始作战能力以来,“标准”导弹已经历了多次改进,以应付威胁目标不断变化的要求。最新型的“标准”导弹已能卓有成效地对岸上目标、高空目标进行攻击,并能成功地防御战区战术弹道导弹。本文简述了“标准”导弹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编译自美国海军学院学报2008年8月号,作者加布里埃尔·柯林斯和迈克尔·格拉布分别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中国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和美国海军“宾夕法尼亚”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现役工程军官。本刊编发此文,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报道,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弹道导弹预警系统作战效能衡量的四个标准入手,分析了扰动弹道导弹预警系统作战效能的诸多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为充分发挥弹道导弹预警系统作战效能提供了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弹道导弹的作战效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对弹道导弹的防御逐渐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通过对比分析了美国和俄罗斯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战略及基本思路,介绍了美围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60年代,潜射弹道导弹开始在美国海军服役,这种导弹可以靠近敌方海域发起核攻击,达到战役的突然性。面对美国不断发展的海基核力量的威胁,苏联海军意识到应装备一种远程反潜飞机来反制。当时,苏联海军已经开始装备伊尔-38“五月”反潜巡逻机,但其机械设备较为简单,航程短,无法满足反潜的需要。苏联海军最早要求为2个舰队装备160架远程反潜机,后来这个数量减少为114架,但最终实际只装备了100架。  相似文献   
9.
10.
“巨浪”I型导弹的研制及陆上试验 中国潜地导弹的研制工作始于60年代中期,经历了方案论证,技术攻关和台、简、艇试验三个阶段。1965年,中央明确提出要搞出固体燃料导弹。根据中央专委的决定,1965年8月,七机部四院组建了第四设计部(简称四部),开始了固体战略导弹总体设计的准备工作。固体导弹的研制工作是从设计近程、单级固体导弹开始的,但起步不久,科技人员便对研制这种固体导弹的必要性提出了不同的意见。1967年1月,在国防科委听取固体导弹方案汇报时,有人认为近程单级固体导弹的战术技术指标难以满足使用部队的要求,主张立即开始研制中程潜地固体导弹。随后,四院组织了深入调查,国防科委也提出报告,经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中央专委会议研究确定,为了与导弹核潜艇研制取得同步,应提前完成中程固体导弹的研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