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25篇
综合类   7篇
水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17篇
综合运输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部交通科技》2011,(7):J0005-J0005
近日,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高海拔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在高海拔严寒地区节理裂隙岩体隧道以及高烈度地震区隧道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方面取得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地震灾害对山区铁路路基工程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广大的中西部山区铁路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分析我国高烈度地震区铁路路基抗震设计的理论及方法,总结5·12汶川大地震后对兰州、西安铁路局辖区铁路路基震害调查结果,归纳山区铁路路基工程震害机理及主要表现形式,提出路基工程防震减灾的技术措施和技术发展方向,研究铁路路基工程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抗震稳定性能对保障国民经济大动脉的畅通具有现实意义.研究结论:山区铁路选线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技术原则.重视施工及养护维修以减轻路基震害,提倡采用轻型路基支挡结构,建议加大设计理论的研究力度,尽快引入"减震、隔震、延性设计"等技术.  相似文献   
3.
4.
王明文  孙小年  王海燕 《公路》2012,(4):155-159
对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的抗灾能力进行评价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确立了从路段到路径,从路径到路网的公路网抗灾能力评价思路,提出了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抗灾能力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生命线布局思路,研究成果为高烈度地震区的公路网规划建设、公路系统的抗震加固以及防灾对策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5.
王存卓 《科技交流》2004,34(2):72-76
结合国道昆明东连接线桥梁下部结构的设计过程,就8度地震区的山区公路设计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相应的计算方法、构造处理等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客运专线隧道工程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正确选择施工方法,防排水处理,地震区支护形式及衬砌参数改进,浅埋地段加强监控量测等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对高速铁路隧道地震区V级偏弱围岩病害整治方法进行了探讨.施工实践经验表明:双侧壁导坑法人工配合小挖掘机开挖,仰拱底下设降水井,周边设抗滑桩,及时对周边岩体进行压注水泥浆且封闭成环,加强洞内和地表监控量测,地震区支护和二衬的参数提高是主要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研究公路填方路基的抗震安全,根据试验要求对填方路基进行了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案设计.方案设计中首先介绍了振动台台阵体系、模型箱的设计和数据采集系统等试验装置;然后分析了填方路基振动台模型边界条件的处理和填方路基模型的相似关系,并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本次试验特性确定了模型的相似常数,通过采用等量代替法来处理模...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高烈度地震区地震对桥梁的破坏作用及桥梁抗震设计原则与措施,从抗震设计思想、设计基本要求等方面突出概念设计对有效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高烈度地震区公路路网的抗灾能力,指导灾区公路规划和生命线公路工程的建设,在目前公路网抗震设防既无系统理论,又无可执行的技术指南的情况下,借鉴国内外单体工程抗震设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发挥路网整体抗灾能力的角度,以公路运输满足抢险救援的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系统地提出了高烈度地震区路网抗震设防的思路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以赵家堡大桥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高烈度地震区桥梁的地震反应行为,分别计算了赵家堡大桥在50 a超越概率63.5%的安评地震波P1作用和50 a超越概率10%的安评地震波P2作用下的地震反应。通过对该桥的地震反应分析,得到了竖向地震对该桥地震响应的影响情况,并给出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